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云剑

作品数:4 被引量:102H指数:4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元古代
  • 2篇锆石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定年
  • 1篇东南
  • 1篇断裂带
  • 1篇新元古代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活动
  • 1篇岩脉
  • 1篇杂岩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中生代
  • 1篇郯庐断裂
  • 1篇郯庐断裂带
  • 1篇锆石U-PB...
  • 1篇锆石U-PB...
  • 1篇晚中生代

机构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作者

  • 4篇朱光
  • 4篇张帅
  • 4篇刘程
  • 4篇李云剑
  • 3篇顾承串
  • 1篇牛漫兰
  • 1篇王薇
  • 1篇赵田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辽-吉造山带东南边界位置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辽-吉造山带,代表着东部陆块的汇聚带.然而,这一重要构造带的东南边界位置长期没有准确地限定,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本文选择丹东地区基底内变沉积岩与变形-变质侵入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丹东地区多处残留的变沉积岩,其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可与辽-吉造山带内的辽河群对比.丹东地区在古元古代也经历过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变质时间限定为1910~1864 Ma,可与辽-吉造山带碰撞造山中的变质作用对比.锆石年代学结果显示,丹东地区存在着一系列古元古代侵入岩,以1882~1827 Ma间岩浆活动产物居多.岩浆锆石年龄谱指示该区基底演化阶段经历过多期岩浆活动,峰期分别为2665,2500,2200,2095,2030和1865 Ma,也显示与辽-吉造山带的相似性.这一系列事实表明,丹东地区的基底组成与演化均与辽-吉造山带相似,应划归为该造山带的一部分,而非前人认为的狼林地块.对比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整个辽东半岛都应属于辽-吉造山带的延伸,其东南边界至少达北东走向的鸭绿江断裂带.
张帅朱光顾承串刘程李云剑赵田王薇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古元古代
辽东五龙金矿区成矿期构造过程与岩脉就位机制被引量:21
2018年
五龙金矿是华北克拉通东部辽东矿集区的典型代表,属于石英脉型金矿.但是,对于其构造控矿机制长期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次构造与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初经历了近南北向挤压,形成了多条北东走向左行平移断裂,及其派生的共轭剪破裂.在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约131~113Ma),该区遭受了西北西-东南东向拉张,形成了北东至北北东走向正断层,并且使得前期构造复活.在此早白垩世伸展期,五龙金矿区南部侵位了三股流岩体(131~120 Ma),北部侵位了五龙背岩体(127~126 Ma),而矿区内侵位了一系列闪长岩脉、花岗岩脉、花岗伟晶岩脉、煌斑岩脉、辉绿岩脉等,前两者与含金石英脉紧密伴生.本次锆石U-Pb定年,指示区内闪长岩脉与花岗岩脉的侵位时间为127~113Ma,属于伸展活动中的同构造侵位岩脉.这些早白垩世岩脉,一方面沿着新生的北东至北北东向张裂面就位,另一方面沿着复活的早期构造就位,从而导致了区内多方位岩脉的共生现象.五龙金矿含金石英脉与这些同期岩脉具有类似的形成机制,两者常呈伴生关系,推断区内金成矿发生127~113Ma期间,属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形成的金矿.但是,五龙金矿具体成矿时间还需矿石矿物直接定年的证据.
肖世椰朱光张帅刘程苏楠尹浩吴晓冬李云剑
关键词:五龙金矿
肥东杂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兼论下扬子地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历史被引量:4
2018年
近年来在下扬子西缘地区厘定的一系列新元古代火成岩,为认识该区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历史与规律提供了窗口。结合本次与前人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指示下扬子地区张八岭群、肥东杂岩与董岭杂岩内变火成岩的原岩时限分别为767~748 Ma、812~745 Ma和829~754 Ma。这些新元古代火成岩分别是峰期为750 Ma、800 Ma和825 Ma岩浆活动的产物。下扬子地区峰期为825 Ma的岩浆活动只出现在靠近江南造山带的南部。锆石年代学信息显示,下扬子地区还发生过峰期为840 Ma、2010 Ma和2454 Ma岩浆活动,但缺失1000~860 Ma的岩浆活动。通过区域对比表明,攀西—汉南弧没有延入下扬子地区。下扬子地区南部受到峰期为840 Ma的弧岩浆活动的影响。扬子板块上峰期为825 Ma的岩浆活动及早阶段的南华裂谷应是江南造山带后造山伸展的产物;而峰期为800 Ma和750 Ma的岩浆活动与相应的南华裂谷扩展,代表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全面影响。
李云剑朱光顾承串张帅刘程牛漫兰苏楠肖世椰
关键词:岩浆活动新元古代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对西太平洋俯冲历史的指示被引量:78
2018年
北东-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为滨太平洋构造的典型代表.该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过程是古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作用的结果,也指示了后者的俯冲历史.继中三叠世起源之后,郯庐断裂带在中侏罗世末首次复活,仅在大别造山带东缘可识别出这期左行平移历史,应代表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开始.继晚侏罗世平静期后,该断裂带在早白垩世初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是近南北向挤压的结果,其动力学背景为伊泽奈崎板块向北北西向高速低角度俯冲.在早白垩世期间,郯庐断裂带转变为强烈的伸展活动,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峰期破坏同时发生,为伊泽奈崎俯冲板片后撤导致的弧后拉张结果.该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末再次经历了压扭性的左行平移,标志着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的结束.在晚白垩世期间,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弱伸展活动,处于远场弧后弱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由此可见,郯庐断裂带在晚中生代经历了压扭性平移与伸展活动的多次交替.在区域挤压背景下发生的左行平移活动时间相对短暂,而伸展活动则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式与历史有关.
朱光刘程顾承串张帅李云剑苏楠肖世椰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