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斌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5篇卒中
  • 4篇血性
  • 4篇急性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急性缺血
  • 3篇急性缺血性
  • 3篇梗死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症状
  • 2篇溶栓
  • 2篇神经功能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急性脑梗死患...
  • 2篇急性缺血性卒...
  • 1篇动静脉

机构

  • 9篇扬州大学附属...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陈斌
  • 5篇张新江
  • 2篇段作伟
  • 2篇王苇
  • 2篇徐刚
  • 1篇周龙江
  • 1篇赵义
  • 1篇刘振生
  • 1篇王礼同

传媒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医疗装备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以眼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1例
2018年
患者,男,57岁,因右侧眼睑下垂1周于2015年2月23日入院。患者自2月15日出现双眼胀痛,后出现右侧眼睑下垂,右眼活动不灵,伴有复视,但复视持续3d后消失。患者无头痛、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麻木无力。既往史:2014年5月14日因右侧肢体无力,肌力4级,头颅MR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2个月后肌力完全恢复。
唐铁钰王兆霞陈斌刘姜冰郑艳宇张新江
关键词:神经梅毒眼部症状
支架样取栓装置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样取栓装置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纳入采用支架样取栓装置治疗的前循环急性颅内大动脉近端闭塞患者。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90 d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为主要指标评估治疗有效性,以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 d死亡率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29例应用Solitaire,1例应用Trevo。平均年龄(65.97±11.67)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13.50(9.75,18.00)。包括颈内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0例,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1例。术后90 d随访,56.7%(17/30)患者预后良好(m RS评分0~2分)。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3.3%(4/30),术后90 d死亡率20%(6/30)。结论支架样取栓装置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其有效性、安全性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体现,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张帅王润榕侯红玲任彬彬刘振生王苇陈斌张新江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1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0分,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估90 d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4例患者,在溶栓后1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7例(2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6.79;95%CI 1.73~26.61,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则90 d后具有良好预后。
徐刚张新江陈斌刘一辉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预后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方面的差异。方法对本院2011年至2015年行头颅CT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11例确诊的VBD,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为头晕2例,肢体麻木2例,肢体乏力1例,周围性面瘫1例,构音障碍1例,舌咽神经痛1例,无症状4例(体检发现)。既往有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3例患者经CT血管成像(CTA)、7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1例经磁共振增强提示VBD。结论 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导致的疾病为脑梗死,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
陈斌刘一辉任彬彬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症状磁共振血管成像
STAF评分筛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STAF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F)的筛查价值。方法 22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STAF评分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入院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常规心电图(ECG)、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组合、头颈部血管评估等检查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STAF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TAF诊断AF的最佳界值,计算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225例患者中男143例,女82例,年龄37~90岁,平均年龄(65.0±9.5)岁。STAF评分诊断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以STAF评分≥5分作为最佳截断点,此时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86.41%,阳性预测值为60.31%,阴性预测值为99.22%,假阴性率7.32%,假阳性率13.59%,阳性似然比6.82,阴性似然比0.08,约登指数为0.79。结论 STAF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AF具有较好的筛查价值。
徐刚张新江陈斌段作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
初次培训后ASPECT评分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研究
2017年
目的评价初次培训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收集30例起病6 h内脑梗死患者CT及简要临床资料。对不同科室28人(其中影像科21人,神经内科7人)、不同资历(工龄≥10年18人、<10年10人)进行初次培训后,对所有患者入院首次非增强CT(noncontrast CT,NCCT)进行ASPECTS。将ASPECTS作为分类变量,采用Fleiss'Kappa值评估ASPECTS系统的一致性,采用正确率评估ASPECTS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整体ASPECTS的Kappa值为0.10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094,0.110);影像科、神经内科评分者的Kappa值及95%CI分别为0.116(0.105,0.128)、0.067(0.034,0.099)。正确率:28位评分者整体840例次ASPECTS具体分值的正确率为15.595%;二分法(ASPECTS≥6或<6)为7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的二分法正确率:影像科74.92%,神经内科69.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分法不同资历正确率:工龄≥10年74.814%,工龄<10年61.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培训后ASPECTS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均较低,提示多次、严格ASPECTS培训极为必须和重要;二分法(ASPECTS≥6或ASPECTS<6)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邓国莉周龙江赵义陈斌王礼同彭伟王苇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正确率一致性
血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0~1分(100例)作为预后良好组,以2~6分(20例)作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血糖指标。以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将其划分为A组(> 11. 1 mmol/L) 36例,B组(7. 8~11. 1 mmol/L) 44例,C组(<7. 8 mmol/L) 40例,对比3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组的血糖指标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的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有紧密的关系,血糖浓度过高,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神经功能改善差、并发症发生率高。
褚澄陈斌张新江
关键词:血糖脑卒中急性静脉溶栓
肺动静脉瘘致脑梗死1例被引量:2
2023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反应迟钝3 d”于2020年12月7日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10天前与同事外出时曾有一过性意识朦胧,同事发现其呆立不动,呼之不应,伴有口角流涎,但无肢体强直、无大小便失禁、无双眼上翻及牙关紧闭等。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可正常回答问题,但仍反应迟钝伴头昏,遂前往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就诊,急诊头颅CT平扫提示:(1)右侧放射冠区及颞枕叶脑软化灶;(2)两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3)右侧大脑半球部分脑沟、脑池加深及增宽样改变(图1)。胸部CT平扫提示右肺中叶结节,直径0.4 cm。患者拒绝治疗。并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轻度无力,尚能行走及书写,伴反应迟钝及头昏,症状持续不缓解,因此再次来我院就诊。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脑外伤、脑炎”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此次门诊拟诊“脑梗死”收住入院。
赵宇阳侯红玲陶丽红陈斌郑艳宇唐铁钰
关键词:肺动静脉瘘脑梗死右向左分流
高危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高危小卒中/TIA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高危小卒中/TIA患者。根据住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动态变化,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对2组患者各项BPV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包括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极差(max-min)、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探讨不同BPV参数与高危小卒中/TIA患者早期END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排除标准的患者102例,男性5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2.87±12.00岁)。住院72 h内,有27(26.5%)例患者发生END。单因素分析表明,END组患者和非END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白细胞、C反应蛋白、SBPmax-min、SBPSD、SBPCV、DBPmax-min、DBPSD、DBPCV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校正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白细胞、C反应蛋白),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血压变异指标中的SBPmax-min[1.026(1.002~1.050)],SBPSD[1.124(1.006~1.256)],SBPCV[1.277(1.068~1.526)],DBPmax-min[1.084(1.021~1.151)],DBPSD[1.560(1.166~2.088)],DBPCV[1.439(1.154~1.793)]是高危小卒中/TIA患者入院72 h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的血压变异性可能会增加高危小卒中/TIA患者END的发生风险。
段作伟杨明郑艳宇陶丽红陈斌
关键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血压变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