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琳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响应面
  • 2篇血红蛋白基因
  • 2篇透明颤菌
  • 2篇透明颤菌血红...
  • 2篇透明颤菌血红...
  • 2篇纤维素
  • 2篇纤维素酶
  • 2篇响应面优化
  • 1篇液体发酵
  • 1篇内生菌
  • 1篇全细胞
  • 1篇全细胞催化
  • 1篇细胞
  • 1篇里氏木霉
  • 1篇酶学性质
  • 1篇酶学性质研究
  • 1篇木霉
  • 1篇木霉菌
  • 1篇木霉菌株
  • 1篇聚糖酶

机构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4篇伍红
  • 4篇严琳
  • 2篇陈智慧
  • 1篇钟红梅
  • 1篇陈炼红

传媒

  • 3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四川畜牧兽医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产β-甘露聚糖酶内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试验从萌发的花魔芋实生种子中筛选出一株产β-甘露聚糖酶的内生菌,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所产β-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采用透明圈法初筛,DNS法测酶活力,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产酶最高的菌株,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对所产酶的基本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高产β-甘露聚糖酶的内生菌株与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同源性达99%。所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温度为60℃,在30~50℃条件下较稳定;最适pH为6.0,在pH 4.0~9.0的条件下较稳定;Zn^(2+)(117.84%)、EDTA(115.80%)、Cu^(2+)(113.76%)对β-甘露聚糖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Mn^(2+)(22.02%)对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以魔芋粉为底物时,Km值为26.65mg/mL。该菌摇瓶发酵72h后,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达9.48U/mL,具有良好的酶学性质,在动物饲料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智慧严琳莫海飞陈炼红任靖琦伍红
关键词:Β-甘露聚糖酶内生菌酶学性质
谷氨酸棒状杆菌全细胞催化合成Levan果聚糖条件优化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试验旨在探究微生物合成Levan果聚糖的新途径并优化其合成条件。利用转入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的重组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全细胞催化合成Levan果聚糖,并采用响应面法以Levan果聚糖产量为响应值优化催化合成条件。首先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从7个相关因素(蔗糖浓度、菌体浓度、转化时间、转化pH、PBS中Ca^2+和Mg^2+浓度、Levan果聚糖提取时的乙醇终浓度)中筛选出影响Levan果聚糖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蔗糖浓度、乙醇终浓度和Ca^2+浓度);再用筛选出的3个最重要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最后运用BBD响应面法优化确定3个主要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最佳合成条件。结果显示,初始试验中Levan果聚糖平均产量为0.069 g/mL。经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对利用重组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全细胞催化合成Levan果聚糖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蔗糖浓度,其次为提取时的乙醇终浓度,最后是转化液中的Ca^2+浓度。当蔗糖浓度为52.71%、乙醇终浓度为85.31%、Ca^2+浓度为0.04 g/L时,利用重组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全细胞催化合成的Levan果聚糖产量平均值为0.238 g/mL,与模型预测最大值0.233 g/mL相近,转化率约为44%,转化率较初始试验提高了约1.9倍,产量亦较初始试验提高了约3.4倍。研究结果为Levan果聚糖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并为其在动物医学和营养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吴昕雨严琳伍红
关键词:谷氨酸棒状杆菌全细胞催化响应面优化
转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里氏木霉菌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能力研究
2018年
本试验对转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菌株(Tu6-VHb)与未转入该基因的里氏木霉菌株(Tu6)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Tu6-VHb菌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响应面优化研究。结果表明,Tu6-VHb菌株比Tu6菌株具有更强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产纤维素酶活力提高了61%。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Tu6-VHb菌株固体发酵产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配比(即麸皮与稻谷杆的比例)为2.89,营养液氮源配比(即尿素与硫酸铵的比例)为0.90,初始pH值为5.02。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每克培养基可以产纤维素酶123.81 U/g,与预测最大响应值129.61 U/g接近,且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活力较未优化前提高了3.08倍。
左婕严琳王安陈啟月伍红
关键词:响应面纤维素酶固体发酵
响应面优化转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里氏木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被引量:2
2018年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并以滤纸酶活力(filter paper activity,FPA)作为响应值对转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Tu6-VHb菌株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P-B试验,筛选出影响Tu6-VHb菌株发酵产酶的3个显著因素:吐温-80含量、发酵液体积(250 mL三角瓶发酵)、氮源浓度。用最陡爬坡路径法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运用响应面B-B试验设计确定3个显著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最佳发酵条件。结果显示,Tu6-VHb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是:吐温-80含量0.39%,发酵液体积61.32mL(250 mL三角瓶发酵),氮源浓度0.87%。经优化后,Tu6-VHb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力达51.72U/mL,与模型预测值51.94U/mL相近,较优化前该菌株酶活力(39.984U/mL)提高了29.35%,是未转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Tu6菌株酶活力(35.904U/mL)的1.44倍。
严琳钟红梅左婕陈智慧罗又才陈啟月伍红
关键词:里氏木霉纤维素酶液体发酵透明颤菌血红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