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观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生化和CRP等参数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变化,探讨其在快速简便诊治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评估价值。方法按照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A组),选择同期入住的、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88例为对照组(B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参照新生儿休克评分标准判断是否合并休克将病例A组患儿又分为两个小组:A1组(临床病情较重,合并休克,休克评分>6分)和A2组(临床病情较轻微,未合并休克或合并休克但休克评分≤6分)。对其及B组展开血小板和血生化、CRP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新生儿患者的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结果中PLT、Hb、MCV在A组较B组显著降低,而CRP、TBIL、DBIL、BUN在A组较B组显著升高;多参数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拟合结果。其中PLT、MCV、CRP、TBIL、BUN进入回归方程,而WBC计数及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均未进入回归方程,PLT、MCV、CRP、TBIL、BUN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密切相关;A1组较A2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TBIL,CRP、BUN、MCV等实验室指标均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其中血小板参数变化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临床诊治中应予重视,值得推广使用。
- 李霄卢文青陈丽萍晏长红王巧芳刘红霞
-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新生儿败血症动态监测
- 危重早产儿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研究危重早产儿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胎龄将其分为<32周组、32~<35周组、35~37周组,分别为31例、18例、41例。同时,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标准,对早产儿进行危重(NCIS<90分)及非危重(NCIS≥90分)划分。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分别在入院时(日龄≤3 d)、日龄7 d、日龄14 d的8:00-10:00检测血浆皮质醇和ACTH水平。比较各组危重和非危重早产儿不同日龄时血浆皮质醇及ACTH水平。结果不同日龄时,<32周、32~<35周、35~37周组危重早产儿血浆皮质醇水平均高于非危重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日龄的增长,32~<35周、35~37周组中危重和非危重早产儿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有降低趋势。不同日龄时,<32周、32~<35周、35~37周组危重早产儿血浆ACTH水平与非危重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早产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且胎龄越大,早产儿机体调节皮质醇分泌的能力越强;但血浆ACTH水平与早产儿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 李霄刘红霞张帆晏长红
- 关键词:早产儿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危重
- 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辅助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辅助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感染性肺炎患儿100例,根据患儿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在院综合疗法,观察组50例患儿在综合疗法同时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体温恢复、肺部湿啰音消失、呼吸频率恢复、血气分析恢复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血气分析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肝肾等功能异常,仅个别患儿出现轻微恶心呕吐症状,未影响治疗效果。结论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采取盐酸氨溴索治疗,辅助效果明显,临床价值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张婧喻聪李霄
-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 55例超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策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究超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抽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胎龄小于28周的超早产儿108例资料(其中非医学因素放弃53例,实际统计55例),根据其患儿院内感染情况的不同分为两组,即观察组(有院内感染27例)和对照组(无院内感染28例),分析其两组院内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院内感染与患儿总有创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出生低体质量(1 000~1 500 g)具有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P>0.05);但观察组出生体重<1000g、羊膜早破大于18小时、出生窒息史、应用抗菌药物>7天者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诱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后发现,产生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出生低体质量<1 000 g、羊膜早破时间大于18 h、有出生窒息史和使用抗菌药物>7 d(P<0.05)。结论:超早产儿院内感染及其危险因素主要为出生低体质量<1 000 g、羊膜早破时间大于18 h、有出生窒息史和使用抗菌药物>7 d等,临床应采取措施重点观察。
- 李霄王巧芳晏长红
- 关键词:有创通气
- 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在危重症新生儿中的治疗作用
- 2017年
- 目的:分析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在危重症新生儿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于我科治疗的危重症患儿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72h危重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轻,未影响治疗效果。结论:在危重症新生儿临床治疗中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儿预后。
- 张婧喻聪李霄
- 关键词:小剂量多巴胺危重症新生儿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及应用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诊断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为肺隔离症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治疗的8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或手术证实,通过MSCT影像学资料观察肺隔离症病灶异常供血动脉起源、管径走行、数量以及引流静脉归属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82例患者共发现89个病灶,其中79个为单发病灶,5个为双侧发病;发病部位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叶内型81个(91.01%);叶外型8个(8.99%),均位于左下肺。囊性肿块21个,囊实性肿块34个,实性肿块31个,3个增粗迂曲血管,未见明显隔离肺组织。89个病灶均为体循环异常供血动脉,其中78个起源于胸降主动脉,7个源于腹主动脉上段,4个源于腹腔干;所有病灶供血动脉均引流至下肺静脉,仅有7个供血动脉引流至对侧下肺静脉,其他均引流至同侧下肺静脉。89个病灶均行手术切除,术中所见体循环异常血管来源和走行均与MSCT图像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肺隔离症病灶特征和异常动脉起源,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用于肺隔离症术前评估,有临床推广价值。
- 郑巍李霄
- 关键词:肺隔离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
- 腺病毒肺炎患儿血液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病毒分型的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检测腺病毒肺炎患儿的血液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病毒分型,为临床诊治腺病毒肺炎患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并诊断为腺病毒肺炎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重症组(30例)和非重症组(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液指标、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重症组患儿中性粒细胞、CRP、PCT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6.35±2.22)×10^(9)/L、(28.15±7.43)mg/L、(17.32±7.85)ng/ml及(31.34±4.12)%,显著高于非重症组患儿[(4.42±1.23)×10^(9)/L、(12.56±6.42)mg/L、(1.34±3.46)ng/ml及(23.21±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4、5.435、16.689及3.494,均P<0.05)。重症组患儿血小板、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及NK细胞水平分别为(124.00±73.00)×10^(9)/L、(26.63±6.23)%、(0.96±0.23)%及(10.23±4.11)%,均显著低于非重症组患儿[(302.00±96.00)×10^(9)/L、(33.43±5.62)%、(1.25±0.49)%及(19.83±6.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3、3.745、5.243及2.341,均P<0.05)。3型组和7型组患儿的非重症/重症比例、CRP及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早期检测出腺病毒肺炎的患儿,如炎症指标水平高或免疫功能下降,提示有患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可能,需警惕7型的可能性。
- 张帆李霄李岚何美娟
- 关键词:腺病毒肺炎血液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病毒分型
-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使用及其时间效应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时间效应。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6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间效应。结果:头孢唑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拉氧头孢的使用率为最高,依序为21.67%、20.00%和15.00%;单一抗菌药物治愈的时间效应与联用治愈的时间效应经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治疗应慎重选用抗菌药物,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以单一药治疗为主,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张婧喻聪李霄
- 关键词:抗菌药物新生儿肺炎
- 血小板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 李霄卢文青吴欣乐陈丽萍王巧芳
- 血小板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 李霄卢文青吴欣乐陈丽萍王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