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彦君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甲状腺
  • 4篇腺癌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甲状腺
  • 3篇原发性甲状腺...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乳头状癌
  • 3篇肿瘤
  • 3篇亢进
  • 3篇甲状腺癌
  • 3篇甲状腺功能
  • 3篇甲状腺功能亢...
  • 3篇甲状腺乳头状...
  • 3篇功能亢进
  • 2篇抑制剂
  • 2篇原发性甲状腺...
  • 2篇制剂
  • 2篇特发性
  • 2篇特发性肺间质...

机构

  • 9篇青岛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第...

作者

  • 9篇郭彦君
  • 4篇赵文娟
  • 4篇孙洋
  • 3篇王国强
  • 2篇安永恒
  • 2篇王叙馥
  • 2篇周丽娜
  • 1篇余霄龙
  • 1篇刘华敏
  • 1篇綦琦
  • 1篇申宝明
  • 1篇郭振清
  • 1篇许翔
  • 1篇刘灿灿
  • 1篇李成乾
  • 1篇冯龄鑫

传媒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青岛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肿瘤病人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9年
免疫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之一,以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证实,PD-1单抗(Opdivo、Pembrolizumab和Pidilizumab)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恢复T细胞的活性,从而调动机体点免疫系统以识别并杀死某些肿瘤细胞,起到抗肿瘤作用。本文对3例晚期肿瘤病人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分析,并进一步复习相关文献。
孙洋安永恒郭天行郭彦君张新文刘华敏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通过χ2检验方法比较微小癌(直径≤1cm)与非微小癌(直径>1cm)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甲亢合并PTC患者女性(93.75%)多于男性(6.25%),中位年龄48岁。术前超声结果以低回声结节(93.75%)、微钙化(67.50%)、边界不清(87.50%)为主要特征;术后病理显示微小癌居多(78.75%),微小癌组中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中/高危及TNM分期Ⅲ-Ⅳ期的比率均低于非微小癌组(均P<0.05);本研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1.25%,转移组原发癌灶直径、患者年龄<45岁以及非微小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增大与颈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P<0.05)。结论:甲亢合并PTC女性为主,微小癌居多,其恶性程度低于非微小癌;原发癌灶直径增大是甲亢合并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宋丹丹李承乾王国强郭彦君申宝明赵文娟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派姆单抗致多系统免疫损伤1例被引量:1
2017年
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中最具有研究前景的方向之一,其中以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death-1 ligand,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中PD-1的抑制剂,可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但是现已发现PD-1抑制剂会对人体多系统产生自身免疫损伤的副作用,如:肝炎、肺炎、心肌损伤等。
孙洋周丽娜郭彦君綦琦冯龄鑫
关键词:胰腺癌免疫损伤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近年发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罹患肺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但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IPFLC)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血液学及影像学特征,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同时IPF-LC患者常因肺功能差而无法耐受放化疗,使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受到限制,并且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措施又会加重肺纤维化的进程,导致IPF-LC治疗难度加大,预后不佳。本文旨在对IPF-L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孙洋郭彦君周丽娜安永恒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癌发病机制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及其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关系。  方法:(1)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
郭彦君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IPF-LC)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48例IPF-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平均发病年龄74岁,临床表现以咳嗽(35/48)、咳痰(31/48)、憋气(26/48)为主。46例患者胸部CT中26例患者肿块发生在肺纤维化病变较为明显的周边区域,20例患者出现在右肺下叶。实验室检查以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较多,病理类型以鳞癌(21/38)、腺癌(10/38)为主,且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处于Ⅳ期。治疗过程中3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11例出现Ⅰ型呼吸衰竭,2例出现Ⅱ型呼吸衰竭。2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3个月。[结论] IPF-LC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一定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对特发性肺间质肺纤维化治疗过程中应密切随访,及时排查肿瘤可能,尽可能提高患者疗效。
迟晓蕊郭彦君王镭蓉孙洋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癌肿瘤标志物
分化型甲状腺癌<sup>131</sup>I后治疗反应动态变化及与复发危险分层和TNM分期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131I后治疗反应的动态变化及与复发危险分层及TNM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甲状腺全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DTC且仅有淋巴结转移并行131I治疗患者,分析治疗反应变化及与随访时间、复发危险分层及TNM分期的关系。结果:(1) 423例DTC患者131I治疗后最佳治疗反应(ER)率、结构性改变(SIR)率与随访时间延长呈强正相关(r = 0.978、0.958,均P 0.05);131I治疗后2年治疗反应与TNM分期呈无相关性(均P > 0.05);(3) 不同复发危险分层及TNM分期中,ER率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与3个月比较,治疗后2年复发危险中、高危组及TNM-I期组ER率均明显升高(均P 131I后治疗反应呈动态变化,大多数IR转变为ER;ER随时间延长而上升,随复发危险分层程度加重而下降,动态评估对治疗和管理有指导价值。
狄璐许翔郭彦君王国强余霄龙赵文娟李成乾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TNM分期
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PTC的甲亢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术前超声特征:结节回声、大小、个数、边界、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记录术后病理特征:癌灶直径(多个癌灶取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是否侵袭被膜、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区域、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收集患者术后病理蜡块,提取DNA,行普通PCR扩增后,用单纯测序法测得患者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超声、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41/80);各组间比较显示:超声结节边界不清组、病理侵犯被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组以及TNMⅢ-Ⅳ期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癌灶直径较大组BRAF^V600E基因突变比率明显升高(P=0.002)。结论: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基因突变与癌灶直径大、被膜侵袭、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及TNM分期高有关。
袁梦格王叙馥郭彦君郭振清赵文娟
关键词:BRAF基因突变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癌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 I清灶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探讨DTC术后131 I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清灶)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131 I清灶治疗的112例均伴转移的DTC患者[男41例,女71例;年龄8~80岁]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131 I清灶治疗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因素分析提示有意义的指标建立其预测清灶无效的ROC曲线.结果 患者行131 I清灶治疗1~9次,总有效率为75.89%(85/112);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转移部位及首次清灶前sTg水平及sTg/TSH比值是清灶疗效的影响因素(χ2值:7.187,15.381;z值:-5.053,-5.187;均P&lt;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首次清灶前sTg水平是影响DTC术后131 I清灶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首次清灶治疗前sTg、sTg/TSH比值、原发癌灶直径预测清灶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832、0.718,阈值分别为29.825μg/L、0.298、3.250 cm,灵敏度分别为92.60%、96.30%、40.70%,特异性分别为62.40%、55.30%、91.80%.结论 131 I治疗DTC转移灶疗效显著.原发灶直径大、合并远处转移以及首次清灶前sTg水平高是清灶疗效的影响因素,也是预测131 I清灶疗效的重要指标.
郭彦君王叙馥王国强刘灿灿孙洋赵文娟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放射疗法碘放射性同位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