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睿
-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主动脉瘤开放和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被引量:2
- 2023年
-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open repair,OR)及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两种术式都有非常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无论是OR还是EVAR,都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本文针对两种术式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文献对其相关处理进行阐述如下。
- 常光其汪睿
- 关键词:腔内治疗血管外科腔内修复术传统开放手术腹主动脉瘤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生及转归:单中心10年随访结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技术重建内脏动脉(chimney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Ch-EVAR)后发生内漏的真性AA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型内漏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内漏的预后有无影响。结果Ch-EVAR术后内漏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EVAR(46.4%vs 23.0%,P<0.001)。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3.3%、2.8%、5.5%、2.3%和1.8%。病例平均随访(35.5±25.8)个月,各型内漏在随访期内消失的比例分别为63.3%、73.9%、51.1%、57.9%和73.3%,经干预后内漏的转归与未干预内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VAR术后30d内死亡4例,其中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术后30d后死亡40例,其中4例与内漏相关。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内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瘤体持续增大和/或患者有症状的内漏进行积极干预,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宁俊杰王冕李梓伦姚陈武日东王斯文吴伟滨秦原森汪睿崔进石毅常光其
- 关键词:内漏转归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单中心10年经验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围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89个月,中位时间2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心肌梗死及A型夹层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3例患者再发髂支闭塞,无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还是复合手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吴伟滨王冕李梓伦姚陈武日东王斯文宁俊杰秦原森汪睿崔进石毅常光其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单中心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使用全腔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弓部动脉瘤25例,弓部慢性夹层动脉瘤9例,逆撕A型夹层9例,弓部假性动脉瘤2例及弓部壁间血肿2例。收集患者伴随疾病、手术数据等资料,通过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内漏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65.7±89.5)min,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27枚,涉及147条弓上分支动脉重建。术后内漏23例。术后ICU监护43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9例,死亡及二次干预均为5例。术后住院时间(8.9±6.7)d。109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0(11,53)个月,随访期全因死亡17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术后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9±2.2)%、(87.2±4.2)%、(68.5±7.1)%和(61.7±9.1)%,1年和10年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4.6±3.6)%和(33.9±15.1)%,1年和10年累积二次干预率分别为(2.1±1.5)%和(21.7±17.6)%。烟囱、开窗及分支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36个月内漏发生率分别为(22.0±7.4)%、(8.3±8.0)%及(4.2±4.1)%。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安全有效,围术期及远期疗效均较满意。
- 汪睿姚陈王冕李梓伦胡作军武日东王斯文秦原森崔进常光其
- 关键词:主动脉弓腔内治疗
- 重视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腔内治疗被引量:1
- 2021年
- 造成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的常见病因有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这类疾病可以通过外科旁路手术矫正,但手术疗效不理想。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近几年治疗的常见策略之一。由于静脉腔内技术还不够成熟,使用的材料还比较单一,静脉腔内治疗的开展还不够普及,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也较低。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腔内技术治疗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还将进一步推进。因此,血管外科医师应重视开展静脉腔内治疗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
- 王深明汪睿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腔内治疗
- 复杂解剖条件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单中心经验
- 2022年
- 目的探讨解剖条件复杂的腹主动脉瘤(AAA)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11例复杂解剖条件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82例)和腔内修复术(EVAR)组(129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等,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累积生存率,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结果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开放手术组及EVAR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2/82)和99.2%(128/129)。围术期内,开放手术组死亡7例,二次干预3例;EVAR组死亡1例,二次干预4例。EVAR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ICU监护比例、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8.3±125.0)min比(315.0±118.9)min,t=5.57,P<0.001;22(18,48)h比39(20,86)h,U=1275.50,P<0.001;47.3%比87.1%,χ^(2)=24.89,P<0.001;18.6%比36.6%,χ^(2)=8.51,P=0.004;1.8%比8.5%,P=0.006]。开放手术组66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9.5,88.5)个月。EVAR组12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7.5,47.0)个月。开放手术组全因死亡率高于EVAR组(48.5%比18.9%,χ^(2)=18.46,P<0.001),但在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96.4±1.8)%比(93.4±3.2)%,(84.4±4.3)%比(72.6±6.3)%,(72.4±6.2)%比(59.4±7.1)%,(35.1±12.6)%比(35.4±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颈血栓是EVAR治疗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解剖条件复杂的AAA,开放手术和EVAR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EVAR短期效果更好,开放手术的远期疗效更加确切。
- 汪睿姚陈胡作军王冕李梓伦武日东王斯文秦原森宁俊杰石毅崔进吴伟滨常光其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
- 斑块旋切和机械除栓技术在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单中心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和机械除栓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斑块旋切及机械除栓技术治疗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再狭窄患者资料,对手术方案及早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技术成功率为52.9%(18/34),临床成功率为100%(34/34)。25例患者应用机械除栓,8例患者应用斑块旋切术,1例患者在机械除栓后行斑块旋切。3例仅单独使用减容技术,其余31例患者联合应用置管溶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3例患者在围术期行截肢术,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86.7%、66.7%和58.6%。结论斑块旋切及机械除栓技术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应充分根据再狭窄的病因选择,针对慢性病变时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将获得更好的结果。
- 崔进常光其武日东汪睿姚陈王斯文
-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
- 封堵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撕裂口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观察利用封堵器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TBAD)远端撕裂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使用封堵器治疗TBAD患者远端撕裂口的4例病例进行经验总结,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夹层假腔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例少许内漏.4例患者均无封堵器移位及脱落.所有病例术后1周及3月CT血管造影复查假腔均基本血栓形成.3例随访4~5年未见夹层假腔扩大等并发症,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采用封堵器治疗TBAD患者远端撕裂口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李梓伦汪睿王冕武日东姚陈常光其
- 关键词: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封堵器
- miR-223下调NLRP3炎性体表达抑制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高迁移率族蛋白B1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microRNA-223(miR-223)下调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HASMCs)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分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我院严重外伤截肢患者或健康器官捐献者的正常动脉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原代HASMCs并通过免疫荧光进行鉴定;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联合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HASMCs中NLRP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炎性体的激活作用;转染miR-223模拟物(miR-223mimic)进入HASMCs,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NLRP3 mRNA、蛋白表达量及激活状态,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明确miR-223和NLRP3的调控关系,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miR-223对HASMCs上清中HMGB1的含量影响。结果 LPS联合ATP可以激活HASMCs细胞内NLRP3炎性体(P<0.05),促进HMGB1胞外分泌(P<0.01);转染miR-223可以显著减少NLRP3mRNA及蛋白水平(P<0.05),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明确NLRP3为miR-223的直接靶基因;转染miR-223可以明显下调HASMCs上清的HMGB1水平(P<0.01)。结论 miR-223可以通过转录后水平下调HASMCs内NLRP3炎性体的表达及激活,从而抑制HASMCs分泌HMGB1。
- 吴伟滨汪睿武日东陈赛林敏仪王深明姚陈
- 关键词:NLRP3HMGB1
- 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早中期结果分析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1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年龄(69.7±8.9)岁(范围:61~82岁),TASCⅡC级3例,D级18例。所有患者行股动脉内膜剥脱联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ABI、支架类型、围术期及中期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21例患者(21条患肢)均获得手术成功(100%),手术时间(248.8±104.6)min,失血量(134.6±127.3)ml。共植入46枚支架(自膨式裸支架32枚,球扩支架8枚,覆膜支架6枚)。术后ABI(0.59±0.20)较术前(0.31±0.13)增高(P<0.001)。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全身并发症3例,局部并发症4例。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8个月),总生存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4.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9.5%,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复合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中期通畅率较高。
- 汪睿李梓伦王冕武日东秦原森宁俊杰崔进石毅姚陈胡作军王劲松王深明常光其
- 关键词:复合手术腔内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