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凤阳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哲学
  • 2篇伦理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主义
  • 1篇德国古典哲学
  • 1篇社会结构
  • 1篇社会伦理
  • 1篇社会制度
  • 1篇思想传记
  • 1篇内在性
  • 1篇主义
  • 1篇唯物
  • 1篇唯物主义
  • 1篇历史唯物主义
  • 1篇立场
  • 1篇伦理思想
  • 1篇马克思社会
  • 1篇马克思哲学
  • 1篇卡尔·马克思
  • 1篇古典哲学

机构

  • 4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篇马凤阳
  • 1篇张晓萌

传媒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理论视野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非道德主义立场下的马克思哲学话语反思--评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被引量:2
2018年
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问世以来,引发了学术界有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持久关注和争论。这部既充满"同情"又具有批判性的马克思传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异化、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方法五个主题切入,聚焦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书中有关道德和正义的讨论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持久争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否基于某种正义原则?抑或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如何界定和区分道德善和非道德善,即如何诠释马克思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其中又不乏道德的话语运用?正如艾伦·伍德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中所言,马克思的理论成就和建构路径可能通向各个方向,作为诸多向度中的一种可能,伍德富有争议的观点和由此开启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话语,为重新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结构性的新维度。
张晓萌马凤阳
关键词:道德非道德
马克思社会伦理思想初探
2016年
马克思的社会伦理思想并不是要建立一套未来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不以抽象的个体的德性培育为目的,而是指出为了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应该具备怎样的制度和结构形式,社会关系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被建立起来。因此,马克思的社会伦理思想,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从现实的人所处的具体社会关系出发,着眼于具体社会形式的制度规定和结构特征对人的自我实现的决定影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马凤阳
关键词:社会伦理社会结构社会制度
论“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性——从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关系讲起
2024年
对“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的论证必须从外在性的反思走向内在性的反思。马克思在对待自身文化传统时,走的是一条内在性的超越之路,他的这种内在性反思最终凝结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一个结合”之所以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旧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创造,恰恰因其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一种内在性的结合。同样,“第二个结合”并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抽象的、外在性的嫁接,而是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着眼于当前的主要问题和任务,着眼于社会主体的解放和发展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引领时代的新文化力量,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和发展。
马凤阳
关键词:内在性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康德伦理思想的批判
2022年
在马克思看来,康德基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造成的个体冲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对立所提出的道德自治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伊壁鸠鲁作为古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哲学代表了古希腊哲学从实体精神向主体精神的发展。马克思希望通过重回古希腊哲学,寻求资本主义生存困境下个体导向“好”的生活的途径。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物理学、伦理学的探讨,在多个伦理命题上回应并试图推进康德的伦理思考,表现出其超越机械自然观和进行宗教批判的努力。同时,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已初步认识到抽象的自我意识打碎自身的纯粹主观性并成为一种实践力量的必要性,并觉察到个体的道德行为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偶然性和具体境遇的规定,个体必须参与共同体生活,在“关系”中获得自身的伦理性。
马凤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