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晗

作品数:17 被引量:230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耕地
  • 6篇土壤
  • 6篇空间自相关
  • 5篇耕地质量
  • 3篇多尺度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碳
  • 3篇农村
  • 3篇农村居民
  • 3篇农村居民点
  • 3篇农田
  • 3篇丘陵
  • 3篇居民点
  • 3篇村居
  • 2篇低山丘陵
  • 2篇养分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氮
  • 2篇土壤养分

机构

  • 17篇江西农业大学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作者

  • 17篇张晗
  • 14篇赵小敏
  • 11篇郭熙
  • 6篇李伟峰
  • 3篇黄聪
  • 3篇汪晓燕
  • 2篇张雪松
  • 1篇叶春
  • 1篇张佳佳
  • 1篇王芳东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年份

  • 5篇2019
  • 10篇2018
  • 2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利用方式对江西省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8
2019年
根据江西省2013年采集的16582个农田耕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运用实地调查、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等相结合方法,研究了江西省耕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及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7.90、1.58和0.52 g·kg^(-1),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平均值分别为11.72、38.29和3.38,土壤C∶N∶P比平均值为34.44∶3.03∶1,说明P是江西省耕地土壤主要的限制因素.此外,由于碳、氮、磷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两两相关性,表明江西省耕地土壤中不存在稳定的"Redfield ratio";半方差函数表明,江西省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经ANOVA检验显示,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显著(p<0.05),土壤SOC和TN平均含量依次表现为:两季水田>水旱轮作>一季水田>一季旱地>两季旱地,土壤TP平均含量依次表现为:两季旱地>两季水田>一季水田>一季旱地>水旱轮作,土壤C∶N依次表现为:两季水田>两季旱地>一季水田>水旱轮作>一季旱地,土壤C∶P平均值依次表现为:水旱轮作>两季水田>一季水田>一季旱地>两季旱地,土壤N∶P平均值依次表现为:水旱轮作>一季旱地>两季水田>一季水田>两季旱地.总体而言,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是农田利用方式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C∶N∶P比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及养分的限制性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张晗欧阳真程赵小敏
关键词:耕地
基于GIS和InVEST模型的安远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负荷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已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剧烈退化和丧失。因此,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为生态系统保育、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环...
张晗
关键词:GISINVEST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文献传递
江西省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和碳氮比的影响被引量:25
2018年
基于江西省16582个农田耕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运用实地调查、数理统计与地统计学等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水旱轮作、一季旱地、两季旱地、一季水田和两季水田)对土壤有机碳(SOC)、氮含量(TN)和碳氮比(C∶N)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层土壤SOC、TN含量和C∶N比分别为5.22~34.56 g·kg^(-1)、0.26~3.06 g·kg^(-1)和2.98~52.67,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经半方差函数分析,江西省土壤SOC、TN和C∶N比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中SOC、TN和C∶N比存在显著差异,土壤SOC和TN含量表现为两季水田>水旱轮作>一季水田>一季旱地>两季旱地,而土壤C∶N比则表现为两季水田>两季旱地>一季水田>水旱轮作>一季旱地,土壤C∶N比对估测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因此,从土壤C∶N比角度考虑,水田更有利于SOC的贮存,有利于增加土壤汇集碳氮的能力.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利用方式下经度、纬度和海拔与土壤SOC、TN含量和C∶N比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张晗欧阳真程赵小敏郭熙匡丽花叶英聪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土壤碳土壤氮碳氮比
江西省油菜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8年
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了江西省油菜种植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油菜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6.99,1.44,0.50g/kg,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2.28,38.31和3.27,土壤总体C∶N∶P为33.86∶2.88∶1,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特征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更大。从空间分布规律看,土壤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土壤C∶N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赣北地区,分布面积较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赣西、赣西北、赣西南以及赣东等地区。土壤C∶P与N∶P高值区零星分布在赣西南、赣东北等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赣西北及赣南地区。回归分析表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地形因子、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氮肥施用量对研究区土壤C∶N、C∶P和N∶P空间变异特征有极显著影响(P<0.01);成土母质对土壤C∶N、C∶P和N∶P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16.6%,3.7%和7.0%,地形因子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3.5%,2.9%和4.2%,种植制度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9.7%,4.4%和7.6%,氮肥施用量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3.9%,4.4%和7.6%,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独立解释能力最高,分别为16.8%,5.1%,9.0%和13.4%,9.8%,15.2%,是调控江西省油菜土壤C∶N、C∶P和N∶P空间变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张晗欧阳真程赵小敏何炬匡丽花叶英聪
关键词:影响因素
基于空间质量差异的县域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样点布局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县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以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为研究区,采用国土资源部最新出台的耕地质量监测方案,参照江西省农用地体系,利用Arc GIS空间叠加法划分监测指标限制区,最终在南昌县划分了5个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类型,分别为逐步干旱型、逐步渍涝型、水土流失型、肥力提升型、沙化型。考虑到南昌县耕地面积和监测类型分布范围,在渐变类型区内共布设34个理论监测样点,并对样点进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运用Voronoi图对监测样点的南北空间变异特征进行验证,在变化类型的基础上布控监测样点,保证了监测样点基本覆盖南昌县变化类型区内的国家自然等别、国家利用等别和国家经济等别,该方法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创新性,能有效地反映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的细部特征,并建立县域尺度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为今后省级和国家级层面的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张晗郭熙赵小敏
关键词:耕地质量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特征及耕地保护分区——以江西省上高县为例被引量:25
2018年
为了掌握与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选取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上高县为研究区,运用加权平均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从县级、乡镇级和村级等尺度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最终基于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了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1)上高县耕地质量呈现出西南低东北高的空间分布规律,耕地质量等指数Moran′s I值表现为利用等指数>自然等指数>经济等指数,三者均呈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集聚态势。(2)随着空间尺度的不同,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利用等指数受空间尺度影响较大,经济等指数其次,自然等指数最小。(3)正相关HH型和LL型耕地以组团形式聚集分布,负相关HL型和LH型耕地无明显的集中区域,多以零星状分布。(4)综合考虑上高县耕地质量3个层次的空间自相关类型及顺序组合,将耕地划分为6个耕地保护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保护与管理分区提供借鉴参考。
张晗赵小敏欧阳真程郭熙匡丽花李伟峰
关键词: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
鄱阳湖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生态效益评价——以江西省鄱阳县为例被引量:9
2018年
以鄱阳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理想值法,针对鄱阳县环湖河网平原特征选取了土地平整度、农田防护林密度、钉螺治理度等10个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项目区防护林种植量,增强了自然灾害防洪涝能力,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欧阳真程赵小敏张晗郭熙叶英聪匡丽花
关键词:土地整治层次分析法生态效益评价
多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1
2019年
[目的]为更精细、更科学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多尺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以广水市为例,从多尺度角度对2016年广水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入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1)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为1800m最合理,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最大值为14.26个/km^2;(2)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从县级、乡镇级、村级3个尺度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县级=0.6424、Moran′s I乡镇级=0.6943、Moran′s I村级=0.8082,全部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村级的空间集聚特征最显著、乡镇其次、县级相对最小;(3)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高值区分布在城郊乡、骆店乡、马坪镇、长岭镇4乡镇,与该研究的核密度分析结果一致。(4)通过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因素:地形位指数>到城镇距离>到道路距离>到水系距离。[结论]文章从多尺度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同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研究、村镇规划、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振兴等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
何炬张雪松邓振张晗张晗刘园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多尺度空间自相关
低山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湖北省随县为例被引量:5
2019年
为探讨中部低山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运用核密度分析、多环缓冲区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法、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对"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复杂地形的湖北省随县进行典型研究.结果表明,随县主要以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形式存在,大规模的农村居民点数量较少;平均分离度=18.53,最大分离度=157.04,是凤凰山林场,最小分离度=1.31,是古均街居委会;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8,表明随县农村居民点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核密度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聚在县域中南部和西北角地区;自然因素中地形因素影响明显,社会经济因素中建制镇辐射影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源充足、道路通达度高、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复杂区农村居民点整治和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何炬张雪松邓振李德寿张晗张茂茂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低山丘陵
江西省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被引量:21
2018年
为了全面掌握江西省土壤养分的状况,基于江西省16 823个农田耕层(0—20cm)土壤样点数据,运用实地采样、数理统计与地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农田利用方式(水旱轮作、一季旱地、两季旱地、一季水田和两季水田)下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半方差函数研究发现,江西省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耕层(0—20cm)土壤全氮(TN)和碱解氮(AN)含量分别为1.25~1.61g/kg,149.27~169.90mg/kg,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为0.49~0.54g/kg和17.94~21.30mg/kg,全钾(TK)和速效钾含量为11.55~12.19g/kg和72.67~106.41mg/kg,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为27.09~31.52g/kg,5.12~5.5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pH值>全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全磷>全钾;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与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有效磷含量以及pH值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359,-0.014,0.033,0.028,0.061,-0.061,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可以作为指示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研究结果对于江西省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方式以及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土地生产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张晗赵小敏欧阳真程郭熙匡丽花叶英聪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土壤养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