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晨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1
供职机构: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早期结肠癌
  • 1篇灶定位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空肠
  • 1篇十二指肠空肠...
  • 1篇手术
  • 1篇尿钠
  • 1篇旁路术
  • 1篇切除
  • 1篇全胃
  • 1篇人白细胞
  • 1篇人白细胞介素
  • 1篇人白细胞介素...
  • 1篇肿瘤
  • 1篇转流
  • 1篇转流术
  • 1篇转染
  • 1篇转染鼠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机构

  • 3篇福州总医院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3篇林晨
  • 2篇杨为锦
  • 2篇王瑜
  • 2篇林楠
  • 2篇吴伟航
  • 1篇张再重
  • 1篇涂小煌
  • 1篇王烈
  • 1篇王蓉
  • 1篇王雯

传媒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纳米碳染色标记在内镜下切除早期结肠癌后追加外科手术中的病灶定位作用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 探讨纳米碳染色标记在早期结肠癌经内镜下切除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时的病灶定位作用。 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对35例经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早期结肠癌患者追加了外科手术。所有病例在内镜下切除治疗结束前进行纳米碳染色标记:于肠镜下在距病灶边缘1 cm处上、下、左、右4个位点的正常肠壁黏膜下层各注射纳米碳混悬液0.1 ml,以此标记病灶原始位置,进而指导后续追加外科手术时的病灶定位。对这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35例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5~70(46.5 ± 11.0)岁,均在肠镜下一次性完成纳米碳标记,操作时间5~10(7.5 ± 2.5)min,无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发生,无不良反应。内镜下切除治疗后4~21(10.0 ± 3.5)d,内镜下切除标本病理示10例脉管侵袭阳性、7例黏膜下层高度浸润、7例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6例低分化腺癌或未分化癌、5例切缘阳性而追加外科手术。本组均行腹腔镜手术,术中探查定位病灶时间1~5(3.0 ± 1.5)min,肉眼下清晰可见纳米碳染色部位,实施结肠楔形切除术5例、结肠肠段切除术14例、结肠癌根治术16例。手术时间45~180(120 ± 30)min,术中出血20~150(50 ± 15)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2~48(24 ± 8)h,术后住院时间3~10(6.5 ± 2.5)d,无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纳米碳染色标记有助于早期结肠癌内镜下切除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中对原始病灶的准确定位,提高外科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林晨张再重王烈林楠杨为锦吴伟航王雯王蓉王瑜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病灶定位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与全胃Roux-en-Y吻合术对大鼠水钠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uodenal jejunal bypass,DJB)与全胃Roux-en-Y吻合术(Roux-en-Y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RYTG)对SD大鼠水钠平衡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SD大鼠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JB)与全胃Roux-en-Y吻合术(RYTG)及假手术3组手术模型,动态监测3组SD大鼠术前、术后1周、4周、8周体重、24h饮水量、尿量、及尿钠的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D大鼠接受不同的胃转流术后体重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RYTG组SD大鼠体重下降的幅度远大于DJB组;同时RYTG组术后24h饮水量、尿量、以及尿钠明显比同时期的DJB组高,而假手术组,无论在体重,还是术后24h饮水量、尿量、尿钠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胃转流术后,SD大鼠24h饮水量、尿量、尿钠明显增加,RYTG组较DJB组增加更为显著,这些现象为胃转流术术后体内水钠平衡调节、体重下降,以及血压变化指明了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洪杰蔡志聪杨为锦林楠吴伟航林丽林晨王瑜
关键词: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胃转流术尿钠
慢病毒介导人白细胞介素12转染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CT26瘤体的生长被引量:1
2018年
背景:白细胞介素12作为最具潜力的抑瘤因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其在结直肠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白细胞介素1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h IL-12-BMSCs),观察其对大鼠结肠癌模型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引物,PCR扩增并回收纯化后的p40和p35基因片段,行Overlap-ping PCR连接获得h IL-12的单链双亚基表达融合基因,与慢病毒包装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构建慢病毒过表达重组体,再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药物筛选培育出稳转株。32只裸鼠皮下注射CT26细胞悬液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瘤周分别注射0.2 m L h IL-12-BMSCs(h IL-12-BMSCs组)、0.2 m L PBS溶液(PBS组)、0.2 m 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0.2 m L表达IL-12的慢病毒液(LV-IL-12组),统计并分析各组瘤体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1)观察期内PBS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对CT26瘤体生长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2)注射7 d后h IL-12-BMSCs组与PBS组、PBS组与LV-IL-12组间肿瘤体积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白细胞介素12对CT26瘤体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3)注射10 d后h IL-12-BMSCs组与LV-IL-12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h IL-12-BMSCs抑制CT26生长优于LV-IL-12;(4)结果表明,h IL-12-BMSCs对裸鼠CT26移植瘤体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何杨林晨高琴宋京翔涂小煌
关键词:人白细胞介素12干细胞白细胞介素12慢病毒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