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篇沙龙
  • 1篇主题沙龙
  • 1篇建筑
  • 1篇标志性建筑
  • 1篇城市
  • 1篇城市记忆

机构

  • 1篇比利时鲁汶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 1篇伦敦大学学院

作者

  • 1篇韩孟臻
  • 1篇关凯
  • 1篇王凯
  • 1篇王媛
  • 1篇刘宇波
  • 1篇王世福
  • 1篇王颖
  • 1篇彭凯宁
  • 1篇张旭

传媒

  • 1篇城市建筑

年份

  • 1篇201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标志性建筑——不同视角的讨论”主题沙龙被引量:1
2016年
标志性建筑往往作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一种形象代言,或彰显其厚重的文化力,或闪耀其先进的竞争力,既有文化演进、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等宏观层面的要素驱动,也有大众传播和公众认可所必须"取其精华"的内在需要。不同视角,本身就是标志性建筑的自定义认知规律,村民心中永远留存着宗祠和村口的榕树;贫民窟的孩子们可能永远记得仅有的一间简陋教室;专家评选的几大建筑往往与民众认知的相去甚远;建筑师的概念陈述永远不及老百姓的联想比喻。标志性建筑或者地标作为术语,在建筑评论和城市设计理论中以专业名词出现,而个人或者群体的城市记忆中,不同学科的文化或社会关注角度下,或许都存在另一个版本的标志性建筑。城市的集体记忆伴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变迁,通过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逐渐形成一定记忆历史的城市标志性;同时,当代的城市和建筑创新此起彼伏,高新技术推波助澜,不断产生争雄当下的城市标志性,都通过物质实体的标志性建筑得以呈现,本身就构成了多视角的复杂景象。沙龙,本意不是为了形成单一的结论,而是提供各抒己见、彼此交流的机会。本次沙龙特邀请正在波士顿访学的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人类学、城市设计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凯文·林奇曾经工作过的MIT规划系集聚一堂,从不同视角对标志性建筑的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王世福韩孟臻王凯关凯张旭王媛王颖刘宇波彭凯宁薛颖马昭蔡鸿儒邱外山许翔
关键词:标志性建筑城市记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