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力
-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 重庆市交通优势度时空格局演化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交通区位条件是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与潜力的重要指标,分析它的时空格局演化对理解区域的经济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方法】以重庆市为例,选取1997年、2005年和2015年共3个时间断面,基于GIS进行区域交通优势度建模,揭示重庆市1997-2015年交通优势度时空格局演化的基本特征。【结果】1)数量角度。交通优势度均取得了同向增长,但区域差距依然较大。都市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交通优势度渐次降低,路网密度对交通优势度高起点区域贡献较大,交通干线影响度对低起点区域的贡献较大。2)时空格局角度。交通优势度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和一定的空间异质性。1997-2015年,重庆市交通优势度差距明显减小,但总体格局一直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全市高低分类集聚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3)规律角度。城市区位(欧氏距离)对交通优势度演化有着较为明显的约束关系,且有线性增强趋势。【结论】经1997-2015年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交通优势度平均水平均同向提高,都市区和“一小时圈”的提高水平相对较快,万州和黔江交通副中心的格局初显,但全市交通优势度整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 汪洋祁鹏卫王力力刘志海
- 交通区位演化的经济发展时空协同与弹性识别——以重庆市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以重庆市区县为样本,通过交通区位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建模,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弹性系数法分析T2005-2015年重庆市交通区位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响应与弹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重庆市的交通区位指数呈空间异质化同向增长趋势,均值由2005年的0.3491增至2015年的0.4828,高值区域呈“圈层-轴线”状扩展;②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均值由2005年的0.0659增至2015年的0.4310,呈现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周围和万州区,呈“中心-圈层”状递减态势;③交通区位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拟合优度R2的值由2005年的0.7293增长至2015年的0.7456,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弹性格局,内部交通高弹性区域呈现出“点-块”状格局,外部交通高弹性区域呈现出“片-轴”状格局。
- 刘志海杨丹汪洋祁鹏卫高鑫王力力
-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交通区位演化与空间开发强度的时空协同关系及其弹性识别——重庆市案例实证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交通区位条件是反映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分析其与空间开发强度之间的时空协同关系对揭示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指数建模、回归拟合及弹性系数等方法,揭示其间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研究区交通区位指数处于快速跃升阶段,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空间集聚格局基本稳定;(2)空间开发强度指数数值整体偏低,增速差异较大,空间集聚格局呈单集聚中心向多集聚中心演进趋势;(3)不同类型的交通区位指数(内部、外部和综合)与空间开发强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关联性表现出不同状态;(4)交通区位演化与空间开发强度互动敏感程度较高,各弹性系数空间集聚格局基本一致,但其形成机理差异较大。
- 郭剑锋祁鹏卫汪洋汪洋杨丹王力力
- 近30 a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发展的气温响应图谱诊断被引量:2
- 2017年
- 城镇化发展是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Landsat TM影像数据、多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城镇化率数据、DEM数据、气象站点时空数据为基础,通过城镇发展指数法、气温变异指数法,以图谱方式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近30 a城镇化发展格局、气温变异格局进行可视化,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发展的气温响应模型。研究表明:(1)研究区全域城镇建设用地增长3.83倍,城镇化发展指数年增长率为4.56%,总量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格局。(2)气温变异指数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迅速增加,2005~2014保持在高指数状态,库区蓄水对气温变异指数增长的影响未达显著性水平。(3)从城镇发展的气温响应状况看,呈较强正相关性且拟合精度较高,绝大部分区县t概率值(p值)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分析表明,库区下垫面物质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对区域气温的长期同向变化具有较强解释力。
- 汪洋王力力祁鹏卫高鑫闵婕
-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气温变化信息图谱
-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识别的主导因素与空间稳定性约束机理被引量:11
- 2019年
- 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国家制度和战略,对中国长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与再组织将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从地域性角度出发,探寻主体功能区发生性(形成与演化)和反馈性(识别与规划)时空机理与规律是地理学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科学问题。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国土空间开发条件综合评价,识别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适宜性空间格局。基于对西南山区发展约束条件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地域主体功能空间分异的主导性约束假设,设定地形和区位为原生性主导因素,验证了其与区划指标系统的定量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解析了主导因素约束机理并提出了地域主体功能区的空间稳定性机制。研究发现:①开发与保护适宜性识别结果的格局指向清晰。城市化适宜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都市区和部分周边区县,区域副中心(万州和黔江)适宜性也相对较高。生态保护适宜的区域集中于渝东北秦巴山区及部分三峡库区区县,同时包括渝东南武陵山区所在区县。②地形和区位因子在本区域对主体功能区的识别与形成具有主导约束作用。回归分析显示,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与地形因子相关性水平达到显著的超过70%,区位因子超过40%;两者综合后与区划标志变量(A、B指数)的相线性相关拟合度R2均超过0.8;地理探测器发现,地形和区位因子对区划指标的约束性分别有9个和7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对A、B指数的解释度分别约为70%和60%,两者叠加后,约束水平全部达到显著,对A、B指数的解释度在90%左右。③空间稳定性机制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主导因素约束的稳定性传递机制,称为客观稳定性;其二是基于指标体系的局域相对性和算法的内部抵消机制,称为主观稳定性。两种机制的协同性验证了区划技术系统的地域适应性和科学性。
- 汪洋王力力王力力刘志海
- 关中地区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调查及震害预测研究——以宝鸡凤翔县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历史上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抗震减灾十分必要。以宝鸡市凤翔县为例,对农村居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主要从农户人口脆弱性、地震灾害的认知与感应、农村房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地震灾害脆弱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震害预测理论,对该地区房屋进行震害预测,分析该地区在遭受不同烈度的地震情况下所发生的破坏程度。结果表明:(1)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平时滞留在家中的多为妇女、儿童、老人;(2)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的正确性和深度不足,防震减灾技能欠缺,但学习欲望迫切,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这方面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水平;(3)调查区域的房屋在建造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圈梁、构造柱等任何防震抗震措施,许多还不符合规范要求,抗震设防能力大大削弱。
- 王力力陈沥
- 关键词: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震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