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霄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军事

主题

  • 1篇岛链
  • 1篇第一次世界大...
  • 1篇元代
  • 1篇政权
  • 1篇世界大战
  • 1篇水系变迁
  • 1篇驻军
  • 1篇作战
  • 1篇戏剧
  • 1篇联运
  • 1篇军事
  • 1篇军事地理
  • 1篇环境史
  • 1篇环境戏剧
  • 1篇汉初
  • 1篇汉水上游
  • 1篇汉王
  • 1篇河北平原
  • 1篇河流
  • 1篇河流袭夺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杨霄
  • 2篇韩昭庆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历史地理
  • 1篇历史地理研究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之管见——与周宏伟先生商榷被引量:1
2016年
由于存在地貌学意义上的某些证据,历史地理学界存在一种观点,即今嘉陵江上游原本是古汉水上游,直到秦汉至六朝时期才因地震或河流袭夺导致古汉水上游流入今嘉陵江。近年周宏伟教授在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提出西汉初年武都大地震引发汉王山山崩阻断古汉水,在略阳一代形成堰塞湖'天池大泽'并最终通过溢流侵蚀使嘉陵江袭夺古汉水的观点。本文借助河流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历史文献考订与实地调查再次审视这一案例,发现分水岭一带海拔高出嘉陵江江面约200米,汉王山与分水岭一带岩性不同,分水岭不是汉王山山崩所形成,历史文献中对天池大泽几处位置的记载也不包括略阳,因此西汉初年地震引发山崩形成堰塞湖并发生溢流侵蚀导致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这一观点不能成立。
杨霄
关键词:河流袭夺
近百年来广西地区石漠化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韩昭庆杨霄
里下河平原湖泊分布与水系格局的演变过程(1570-1938)
2023年
1570年后,淮河进入里下河平原的地表径流量持续增加,该区域内湖泊分布与水系格局因此发生很大变化。万历年间“分黄导淮”后,淮水从里下河北部的泾河、子婴沟等入广洋湖,再由射阳河入海,而高邮东南诸水皆汇聚于渌洋湖。康熙年间的“北坝南迁”改变了这一格局。由于归海坝南移,淮水汇聚于里下河中部,自南向北漫流,致使大纵湖与九里荡、马家荡等连为一体,出现南北向的带状湖泊水域。广洋湖因来水减少,原本的统一湖面又分解为獐狮、火盆、郭正、广洋等几处分散的湖荡。归海坝的开启与否,直接影响了里下河的水文环境,并由此出现洪水年和平水年两种截然不同的湖泊分布与水系格局。
杨霄
元代胶莱河的形成及其在河海联运中的作用
2023年
元至元年间,原本独立的胶水与沽水被胶莱河连通,形成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极大缩短了黄海与渤海间的海运距离并规避了成山角的风涛之险。由于文献缺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元代胶莱河的水源供给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否定胶莱运河曾经通航的史实。通过对胶河摆动现象的研究,复原了胶河与都泊的演变过程,以及胶莱河的水源。认为胶莱河通航的时间是至元十九年(1282)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而胶莱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促成河海联运,将淮河中下游屯田所获之粮运往元大都。至元二十六年由于会通河的建成,胶莱河被废止。
杨霄
关键词:元代
黄河北徙与政权兴衰——《河流、平原、政权:北宋中国的一出环境戏剧》述评
2019年
讨论黄河变迁给人类带来的复杂影响是国内环境史研究的热点,也日益受到世界环境史学界的关注,近年来不断有外文研究专著问世。张玲教授的新著《河流、平原、政权:北宋中国的一出环境戏剧》于201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获得2017年度美国环境史学会颁发的乔治.帕金斯.马什奖(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在世界环境史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公元1048-1128年黄河北徙期间给河北平原带来的环境剧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黄河、河北平原与北宋政府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探讨这一环境事件给河北和北宋政权带来的复杂影响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注重细节描写和逻辑分析,生动描述了黄河北徙期间河北平原上人地关系的剧变,提出了“水利消耗模式”(hydraulic mode of consumption)的形成和运作机理,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也为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提供了思想动力。
杨霄
关键词:河北平原环境史政权北宋河流戏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跨岛链作战的军事地理分析
2023年
就军事地理环境而言,当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环中国岛链的封锁,研究这一限制性地理环境对准备和实施军事活动的影响与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进行了跨岛链作战的实践,但在日本海军依托岛链和优势兵力的封锁下,其战略目标未能达成,并且出现了军事地理位置上的优劣转换。本文通过对“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跨岛链作战行动的军事地理分析,尝试提出军事地理研究思路、跨学科融合路径和分析框架。本文分析认为,彼时德占青岛虽然具有良好的战略态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孤悬海外,且缺乏战略纵深;从宏观的区域尺度分析来看,基地与舰队间的联系被岛链分隔,腹背受敌,军事地理上的劣势凸显。但依托岛链进行封锁,需要集结大量兵力,利用对方边缘区内作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有利条件,原本实力较弱的德国东亚舰队取得了重大战果,形成反转式的“核心—边缘”结构。本文为中国的海疆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5条建议。
杨霄
关键词:军事地理
1717-2011年高宝诸湖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高宝诸湖位于江苏省中部,紧邻大运河西岸,是淮河重要的入江水道。近300年来受到黄淮关系演变和人类垦殖活动的影响,高宝诸湖的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对古今地图中高宝诸湖的形态进行数字化和空间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史文献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综合分析,将高宝诸湖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为近300年来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1717年水域面积为1606.02 km^2;(2)清中期以后受淮河通过高家堰不定期排泄泥沙的影响,湖中沙洲开始发育;(3)1851年开始,淮河改道经由洪泽湖东南的三河闸,通过高宝诸湖进入长江,其携带的部分泥沙在高宝诸湖沉淀下来,形成三河三角洲,随着三河三角洲在在高宝诸湖内的不断淤涨,湖面萎缩速度加快,1868年湖面缩小到1494.03 km^2,1916年为1071.97 km^2,2011年为886.90 km^2。洪泽湖泥沙是导致近300年来高宝诸湖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此外,圩田的兴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
杨霄韩昭庆
关键词:洪泽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