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 作品数:11 被引量:58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核科学技术 更多>>
晚第四纪柴达木盆地东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释光年代学 被引量:13 2010年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能比全新世还高。另一种观点(主要基于释光、铀系测年等)认为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高古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高湖面年代的研究可为认识青藏高原环境演化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托素湖和尕海湖高出现代湖面的湖相沉积和湖岸砂堤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方法建立其年代序列。根据沉积物沉积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结果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古高湖面出现在82~73ka、63~55ka、34.4ka和全新世早期。通过与青藏高原及周边湖泊高湖面年代记录对比,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的最高湖面主体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 樊启顺 赖忠平 刘向军 孙永娟 隆浩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东部 晚第四纪 中国西部及邻区现代年降水时空分布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传统上认为中国东部、西南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降水主要受亚洲夏季风的控制,以夏季降水为主;而青藏高原北部以及新疆受西风带的影响,以冬、春季降水为主。最近一些地质记录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万年时间尺度上新疆降水在地质历史时期的间冰期增加,和亚洲季风区类似。用TRMM 3B43降雨数据和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区现代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现代中国西部地区以夏季降水为主,中国边境线以西的中亚干旱区(介于25°-45°N,58°-70°E之间)以冬、春季降水为主。中国新疆的降水模式不同于西风带影响区,但其降水也不全是亚洲夏季风带来的。 刘向军 黄朝晖 曾方明 鄂崇毅关键词:降水 西风带 季风 OSL测年中标准生长曲线法(SGC)求单个测片De误差的数学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古剂量(DE)是光释光测年中一个重要参数,前人研究中利用标准生长曲线法(SGC)得到测量的多个单测片等效剂量值(De)作算术平均作为样品的古剂量,这由于没有考虑单个测片相应的De误差而未见由此法得到古剂量最优估计(De极大似然估计值)的计算方法。本文通过数学分析得到了由SGC法计算单个测片的De误差并计算了De极大似然估计,检验了此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并讨论了其适应性。我们发现对于同一样品的同样测片,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法得到的单测片De误差与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计算的单测片De误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也即说明了此法的可靠性;经讨论知对于同一样品的多个测片的De值分布,极大似然估计更接近于真实值,相比于其他估计法为更优的估计法,而样品De极大似然估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为单个测片的De误差。 刘瑞元 赖忠平 刘向军关键词:光释光测年 青海湖东岸末次冰期冰盛期和早全新世沙漠范围重建 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野外沉积物调查、已报道的风成沉积物年代和重建的湖泊水位波动曲线,初步绘制了末次冰期冰盛期和全新世早期青海湖东岸的沙漠范围。初步认为,末次冰期冰盛期时青海湖大幅度萎缩,湖底沉积物暴露并遭受风蚀,在偏西风的搬运下,近岸粗颗粒砂堆积在日月山西侧和倒淌河河谷,形成流动沙丘,细颗粒沉积物被向东搬运沉积至河湟谷地和黄土高原。倒淌河源头的沙丘最晚是在末次冰期盛冰期(23~16ka BP)沙漠扩张时形成并残留至今的;青海湖东部日月山西侧山麓地带和倒淌河河谷中、晚全新世黄土、古土壤下部普遍沉积的风成砂是末次冰期冰盛期和全新世早期(11~9 ka BP)青海湖东岸地区大范围沙化的证据。 王中 刘向军 丛禄关键词:风成沉积 早全新世 基于光释光测年研究青海湖三种沼泽湿地的发育及沉积速率 被引量:2 2012年 近百年来由于受气候暖干化、青海湖湖体水位下降和周围草地退化及沙化趋势加剧等生态环境变化,加速了湿地环境变迁的生态过程。本研究在青海湖北岸地区选取三种典型沼泽湿地(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盐地凤毛菊Saussurea salsa),建立地层的年代序列,计算得到每一测年段内的沉积速率,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气候变化,分析湿地形成的历史背景,初步揭示三种沼泽湿地的发育和沉积规律与全球变化的耦合性。结果表明光释光测得的三种沼泽湿地其发育时期各不相同,华扁穗草沼泽湿地发育于8.436±0.6 ka,藏嵩草沼泽湿地发育于2.058±0.11 ka,盐地凤毛菊沼泽湿地发育于1.143±0.20 ka;从整个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来看盐地凤毛菊湿地沉积最快(0.63 mm/a),藏嵩草湿地次之(0.39 mm/a),华扁穗湿地最慢(0.09 mm/a)。三种沼泽湿地主要在气候由暖干向湿润期转变时形成,自形成以来由于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因素的影响,沉积并非随时间呈线性关系发展。 刘德梅 陈桂琛 赖忠平 刘向军 周国英 宋文珠 彭敏关键词:光释光测年 沉积速率 青海湖晚第四纪湖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0年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处在亚洲季风和西风带两大气候系统的交汇带,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地区。青海湖地质历史时期的高湖面反映了当时与现代相比更湿润的气候。高湖面的年代及形成机制对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高湖面出现的年代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高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三阶段中晚期;而另有学者认为,高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三阶段则没有高湖面。本文简要综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湖面变化的研究结果,并应用光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青海湖东岸的湖滨和近岸湖相沉积物的年代,讨论了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湖面变化。本文还对青海湖的湖成阶地重新进行了划分,认为青海湖只有两级阶地;一级阶地拔湖~5—12m,形成于氧同位素3阶段早中期(60~40ka)及全新世;二级阶地拔湖~25—65m,形成于氧同位素5阶段。根据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和光释光年代,认为青海湖的最高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5阶段,氧同位素3阶段早中期的湖面海拔高度只比全新世适宜期高~5m。全新世最高湖面出现在8~5ka,当时的湖面海拔为~3204m,高出现在湖面~10.6m(2010年3月湖面海拔为3193.4m)。 刘向军 赖忠平关键词:晚第四纪 湖面变化 光释光测年 青海湖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湖面变化 被引量:6 2011年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处在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对环境变化敏感,是研究该区域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地点。前人基于其连续的湖相沉积物的多项环境指标与其四周湖成阶地、古岸堤以及表层所覆盖的风成沉积物的年代学研究,探讨了青海湖晚第四纪以来的湖面变化情况,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由于测年材料和测年方法的不同,对于高湖面出现的年代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近年来已发表的测年数据、前人对青海湖湖面升降变化的研究结果和青海湖QH-2000孔介形类壳体δ18O的记录进行综合集成,构建了自14 ka以来的青海湖湖面变化曲线。在约14~12 ka,湖面在海拔约3 206 m,比现代湖面高12.3 m(以2010年3月湖面海拔3 193.4 m为基准);在约12~10 ka,湖面急剧下降到海拔约3 165 m,比现代低28.4 m;在10~9ka,湖面急剧上升到海拔约3 173 m;在9~6 ka,湖面相对稳定在海拔3 213 m;在6~4 ka,发生过一次干旱事件,湖面下降到低于现代湖面;在4~1 ka,湖面相对稳定在海拔3 193.7 m;在1 ka至今,湖面呈持续下降趋势。 马玉伟 张静然 刘向军 赖忠平关键词:氧同位素 末次冰消期 湖面变化 青海湖种羊场风成沉积的常量元素组成及其化学风化指示 被引量:9 2015年 青海湖区是研究亚洲季风和西风环流强度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良好区域。与青海湖湖泊钻孔沉积物一样,青海湖岸边广泛堆积的陆相风成沉积独立地记录了青海湖区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去对青海湖风成沉积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虽有过一些研究,但对于这套风成沉积的化学风化研究相当薄弱。通过对青海湖东岸种羊场剖面晚第四纪风成沉积的常量元素组成及主要的化学风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化学风化指标CIA(化学蚀变指数)、CIW(化学风化指数)、K2O/Na2O和Fe2O3/Mg O比值均反映了种羊场风成沉积经历了早期化学风化强度弱、中期强和晚期再度变弱的变化特征;2)在距今~5 ka时,风化指标显示化学风化作用最强,可能记录了青海湖区暖湿的气候特征;3)种羊场风成沉积的Fe2O3/Mg O比值与!fd%(频率磁化率的百分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39),指示在化学风化过程中Fe元素的富集对于磁化率增强具有重要贡献。 曾方明 刘向军 叶秀深 苗卫良关键词:风成沉积 全新世 化学风化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物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4年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沉积物,其源区的具体位置和变化程度对于揭示东亚大气环流演化具有关键意义,而且一直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存在较大争议.前人通过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龄)、矿物学(白云石、重矿物)、物理学(释光灵敏度、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和环境磁学)、气象观测与模拟、地貌学等方法对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及其潜在源区(北方荒漠和戈壁以及青藏高原东北部)开展了大量示踪研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和蒙古戈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源区.目前存在的问题:(1)源区的具体区位;(2)源区物质供给系统是否存在时空变化;(3)第四纪以来的黄土研究居多,而更老时间尺度上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较少.因此,今后开展更多粉尘物源示踪方法学的研究,并加强第四纪以前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是风尘堆积物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曾方明 向树元 刘向军 张玲关键词:黄土高原 风尘堆积 荒漠 青藏高原 地球化学 磁化率测量过程中样品重量对磁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9 2014年 磁化率是新生代乃至前新生代地层古环境研究的常规代用指标,被广泛用于风尘堆积、湖泊沉积物以及海洋沉积物中。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准确测量对于古环境重建十分重要。在磁化率测量过程中单个样品质量对于磁化率测量值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选取甘肃临洮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样品,通过测量同一样品不同质量的磁化率,查看样品质量对磁化率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品质量对于磁化率值具有显著影响。样品质量小于6 g时,LT297和LT365样品的低频磁化率值(!lf)随着样品质量增加而变大,质量达到6 g之后!lf基本保持不变。2)样品的频率磁化率(!fd%)与质量之间关系复杂,没有一定的规律,样品质量小于6 g时与大于等于6 g时相比,!fd%变化幅度加大。3)建议测量磁化率的样品净重以不少于6 g为宜。 曾方明 赖忠平 刘向军关键词:磁化率 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