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
- 作品数:3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菏泽市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栓弹力图评价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口服阿司匹林,B组口服氯吡格雷,C组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21d后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抗血小板药物单用,3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治疗后各组间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及以及治疗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检测3组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A组和B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C组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B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5)。3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PV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给予双抗血小板治疗,并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可增加患者抗血小板受益,降低出血风险。
- 黄坤马效雷李支援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弹力图阿司匹林
-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被引量:37
- 2017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和氧化应激以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实验组48例。除常规治疗措施外,对照组予以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实验组予以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丁苯酞注射液25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共治疗2周为1个疗程。干预前后采血测定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氧化应激以及炎症介质指标,观察并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评分、Barthel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Mo CA评分、Barthel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血浆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酶原(FIB)含量、全血高切黏度(HSV)、血浆黏度(PSV)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干预2周后Mo CA评分、Barthel评分及血清CAT、SOD水平升高,NIHSS评分和血浆DDI、FIB血清、NO、MDA、CRP、IL-6、TNF-α水平及全血HSV、PSV值降低(P均<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0%,实验组有效率为91.6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指标。
- 黄坤刘春霞李支援
- 关键词:丁苯酞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炎症介质
-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以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影像学显示具有椎动脉优势或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152例,依据相关MRA检查标准将以上患者分成单侧椎动脉优势组和双侧均势组。记录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资料。同时根据MRA、MRI影像资料确定两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基底动脉弯曲严重度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率。分析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弯曲度以及后循环脑梗死间的关系。应用SPSS21.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非参数2检验。结果两组基底动脉弯曲侧、弯曲度0、1、2度的比较,P均<0.005;3度弯曲度,P>0.05。脑梗死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有无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05。基底动脉左右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左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基底动脉右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左右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左右向比较,P<0.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度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率的密切关系。椎动脉优势是导致基底动脉弯曲为后循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 刘春霞黄坤
- 关键词:椎动脉优势后循环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