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萌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1篇叙事
  • 1篇叙事作用
  • 1篇雪国
  • 1篇有限性
  • 1篇语言学转向
  • 1篇折叠
  • 1篇中火
  • 1篇山行
  • 1篇生存境遇
  • 1篇生命美
  • 1篇生命美学
  • 1篇诗案
  • 1篇士大夫
  • 1篇释学
  • 1篇前赤壁赋
  • 1篇权力
  • 1篇主体间
  • 1篇主体间性
  • 1篇自我异化
  • 1篇诠释学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

  • 5篇林萌
  • 1篇姚婧
  • 1篇胡子希

传媒

  • 1篇华夏文化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 1篇关东学刊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诠释的有限性:语言学转向后的诠释学
2018年
诠释学在诠释文本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它最早以追求作者原意为鹄,这一思路遵循的是语言工具论和诠释学方法论的逻辑。语言学转向后,伽达默尔正式将诠释学带入了本体论哲学的领域,并认为诠释活动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发生,是主体间视域的融合。而主体又是被语言塑造的,语言在此成为了根本性问题。语言活动的不稳定进一步导致了诠释的有限性。这打破了"单一诠释"的"专制主义",赋予了诠释者和作者同等重要的地位,诠释活动成了一种主体间的和解。
姚婧林萌
关键词:诠释学语言学转向有限性主体间性
权力争夺与空间呈现——《雪国列车》和《釜山行》中“火车”的叙事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这几年相继上映的韩国电影《雪国列车》和《釜山行》都将末日故事放在了火车上予以展示,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具隐喻意味的末日叙事借助"火车"这一特殊意象空间,既揭示了现代社会诸多症候,又兼具审美与反思的向度。"火车"在此摆脱了一般电影中被符号化的类同能指而生产出了深刻的内涵。本文从两部电影中"火车"所具有的叙事功能入手,对影像表达中的空间、权力与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
林萌胡子希
关键词:权力
后人类生存境遇的影像呈现——论英剧《黑镜》的现实隐喻被引量:4
2018年
英剧《黑镜》揭示了人类目前的媒介化生存状况,展示了人类面临的赛博格形态,预示了人类即将进入的人—机一体时代,因而极具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它以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为后人类主义这种哲学思潮作了生动的阐释,对人类正在进入的状态既有大胆的预测,又具批判的意识,对"后人类的生存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思,为重视、分析和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辟了极具想象力的空间。
林萌
关键词:媒介化自我异化
科幻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从《北京折叠》谈起
2016年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部科幻小说篇幅不长,情节紧凑,于充满了幻想的未来空间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饱含现实关怀的小人物的冒险经历,用"陌生化"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作品内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其成功的密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向。《北京折叠》为科幻文学创作拓展了空间。
林萌
关键词:科幻文学现实主义
《前赤壁赋》与禅宗生命美学被引量:1
2017年
苏轼是“千古一人”的文化精英,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造诣极深。加上其政治失意、屡遭贬谪的人生经历和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体系,使苏轼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和人格化身。《前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许多政治上不得志的士大夫一样,此间的苏轼心情是苦闷的。于苦闷的羁旅中,苏轼的创作却又丰富多彩,佳作频出。
林萌
关键词:《前赤壁赋》文人士大夫美学禅宗文化精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