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法医
  • 2篇影像
  • 2篇法医人类学
  • 1篇影像学
  • 1篇杀人
  • 1篇杀人案
  • 1篇伤残
  • 1篇伤残评定
  • 1篇身高
  • 1篇身高推断
  • 1篇尿流动力学
  • 1篇曲面断层
  • 1篇曲面断层片
  • 1篇全口
  • 1篇全口曲面断层...
  • 1篇跖骨
  • 1篇距骨
  • 1篇回顾性分析
  • 1篇跟骨
  • 1篇故意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
  • 1篇公安部物证鉴...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5篇邓振华
  • 5篇吴畏
  • 4篇范飞
  • 2篇邱丽蓉
  • 1篇田雪梅
  • 1篇罗德毅
  • 1篇张奎
  • 1篇陈晓刚
  • 1篇刘剑楠
  • 1篇刘媛媛
  • 1篇李刚
  • 1篇陈虎
  • 1篇吕途
  • 1篇李媛
  • 1篇李春琳

传媒

  • 3篇证据科学
  • 1篇法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法医学杂...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用额窦影像进行个体识别的研究进展
2021年
鉴于额窦不规则气腔形态的高度特异性、成熟后形态不变的稳定性以及放射学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额窦影像已成为法医学个体识别的重要研究对象。利用额窦影像进行个体识别已具有法庭意义。当DNA和指纹等传统个体识别方法应用受限或无法有效进行,或缺乏相应的牙科记录等情况时,额窦影像对比是有效的个体识别替代方法。多种影像资料都可用于额窦的个体识别,以人工视觉观测分析为主要方式,受专业性要求高、效率低及应用范围小等限制,无法有效应用于大型灾难等情况。近年来,一些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被应用于额窦影像的识别中,能显著提高识别的效率,有望克服人工识别效率低等应用困难。本研究对额窦影像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的报道进行总结,以回顾额窦影像用于个体识别的研究进展,为额窦影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探索及建立一套更加快捷、高效及准确的个体识别方法提供思路。
吴畏李媛范飞张奎邓振华
关键词:法医人类学放射学额窦
足在法医人类学身高推断中的应用
2021年
推断身高是法医学个体识别的重要研究内容。人体的各个部位长短均与身高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利用上肢和下肢的长骨长度建立的回归方程,推断身高已经被证实是较准确可靠的,但由于长骨的脆弱性,当发现时可能是不完整的,而足有鞋的保护及自身组织的特殊性,足的完整性更有可能保存下来。本文对利用足部推断身高的指标与方法进行回顾,并展望了足部推断身高的研究方向。
李春琳吴畏占梦军邱丽蓉鲁婷施蕾范飞邓振华
关键词:法医人类学身高跖骨距骨跟骨
牙齿编码系统在个体识别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个体识别是法医学主要任务之一,常用且可靠的方法包括:指纹、DNA和牙齿。牙齿因其坚固、耐高温、不易分解,常作为特殊灾难事件的首选方法。国外不同组织和国家基于牙齿的牙位、生理性、病理性及医源性指标,建立了多种牙齿个体识别记录与判别指南。牙齿特征记录方式常包括牙齿示意图、牙齿特征记录表以及牙齿编码系统。目前牙齿个体识别系统的基本模式为:对牙齿特征进行编码,将牙齿代码详细记录于记录表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初步个体识别,人工比对初筛结果,进而得出个体识别结论。牙齿个体识别需关注特征性独有指标和指标的时序性。不同指南间牙齿编码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个体识别交流与研究,因此在国际性的救援行动中需尽可能统一牙齿特征编码和记录方法。同时近年人工智能算法的提升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也为口腔影像的自动化个体识别带来了新契机。
范飞吕途李刚陈虎刘剑楠刘媛媛吴畏卢亮杜菡张乔宇田雪梅邓振华
关键词:全口曲面断层片
膀胱功能障碍及相关残疾标准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排尿功能状况的客观准确评估是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的难点之一。2017年1月1日实施《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对膀胱损害残疾划分指标、原则与国外标准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比较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与国内外其他伤残标准中膀胱损害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完善《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相关内容的建议。同时介绍了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膀胱功能障碍鉴定中的价值。
占梦军邱丽蓉吴畏李春琳范飞崔井会罗德毅邓振华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尿流动力学伤残评定
四川省471例故意杀人案特征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故意杀人案案件伤害流行病学及法医学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收集到的四川省471例故意杀人案(2012年~2016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加害者和受害者均是男性多于女性,且男女性别比例加害者(9.29:1)明显高于受害者(1.21:1)。加害者及受害者均是18~44岁人群最多。加害者以汉族、本地区、已婚、小学和初中文化、农民或无业人员为主。晚上、周末、夏季的案件数目最多。案发场所多在室内(53.08%),以私人住宅最多。熟人(73%)作案居多,犯罪动机前三分别为琐事(口角)纠纷、家庭矛盾及感情纠纷。损伤类型以开放性损伤最多见(66.43%),包括刺、切、砍创及挫裂创,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头面部(92.78%),其次是颈项部和上肢及肩部。损伤器官以颅脑最多见,其次为全身各处重要血管。排名前三的作案工具为锐器、钝器、绳索及其类似物,火器仅有12(2.55%)例。最常见的作案工具为菜刀、水果刀、棍棒、砖石类及各类锤子,以菜刀居首位。根本死因多为机械性损伤,直接死因以急性失血性休克及颅脑损伤最多。本次研究中还包含了少量精神病人及吸毒人员作案,同时还对加害者犯罪后行为进行了分析。结论本地区故意杀人案在涉案人员特征、案发时间与场所、犯罪动机、损伤情况、作案工具、死亡原因等多方面有一定的特点,可供相关部门预防打击这类犯罪及制定相关政策时参考。
吴畏陈晓刚邓振华
关键词:杀人回顾性分析犯罪动机法医学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