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春龙

作品数:51 被引量:11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专利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篇盆地
  • 10篇四川盆地
  • 10篇天然气
  • 10篇贡献率
  • 8篇源岩
  • 8篇烃源
  • 8篇烃源岩
  • 8篇同位素
  • 7篇地层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化学特征
  • 6篇碳同位素
  • 6篇煤成气
  • 6篇煤系
  • 5篇地球化学特征
  • 5篇泥岩
  • 5篇气藏
  • 5篇成藏
  • 4篇盐岩

机构

  • 50篇中国石油天然...
  • 12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西南...
  • 2篇中国石油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0篇杨春龙
  • 42篇谢增业
  • 34篇李剑
  • 33篇国建英
  • 26篇张璐
  • 22篇董才源
  • 20篇李志生
  • 20篇魏国齐
  • 18篇王晓波
  • 15篇张璐
  • 11篇郭泽清
  • 8篇郝爱胜
  • 8篇王义凤
  • 7篇杨威
  • 7篇李谨
  • 7篇邹才能
  • 6篇崔会英
  • 5篇王志宏
  • 4篇王晓波
  • 4篇金惠

传媒

  • 7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石油和化工设...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年份

  • 1篇2024
  • 10篇2023
  • 12篇2022
  • 8篇2021
  • 10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成气中煤系煤岩和泥岩贡献率碳同位素评价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煤成气中煤系煤岩和泥岩贡献率碳同位素评价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已确定的煤成气样品中甲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乙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及甲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差、乙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差;判读甲烷碳同位素分布范...
李剑王晓波魏国齐谢增业李志生国建英王义凤郝爱胜崔会英潘松圻杨春龙张璐
文献传递
天然气中氢气成因及能源意义被引量:4
2021年
长期以来,随着油气成因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扩大,氢气作为连接无机与有机生烃学说的重要纽带,同时也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清洁能源,逐渐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天然气中氢气的成因相对复杂多样,根据其反应机理分为无机、有机成因两大类,无机成因以地球脱气、水岩反应及水辐射分解为主,而有机成因以生物作用和有机质热解为主。目前主要利用氢同位素和伴生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法判识氢气成因,但是由于氢气本身复杂多样的来源及其活泼的化学性质,目前尚不能系统地准确判识氢气成因。由于氢气成因的广泛性,全球各地不同地质条件下均发现了不同氢浓度的天然气,且氢气含量变化极大(0.1%~99%)。氢气既可以作为还原剂在费托合成中参与生烃,又可以作为氢源在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提高烃类物质产率,因此氢气的存在将可能延伸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深度下限。在系统总结氢气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天然气中氢气的能源意义,为未来富含氢气天然气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韩双彪唐致远杨春龙谢林丰向朝涵HORSFIELD Brian王成善
关键词:天然气氢气
一种利用C8轻烃参数指标判识天然气成因与来源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C8轻烃参数指标判识天然气成因与来源的方法,其包括利用气相色谱对典型海相层系油型气、陆相煤系地层煤成气样品分别进行C8轻烃组分分析,获取得到样品中C8轻烃组分含量数据;以油型气及煤成气样品中顺‑1,3...
王晓波李剑魏国齐胡国艺谢增业李志生张春林谢武仁杨春龙张璐齐雪宁李明鹏
文献传递
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油气来源新认识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厘清制约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的油气来源问题,基于该地区下二叠统储层沥青、天然气成因鉴定和沥青、天然气与相关源岩三者对比,结合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其油气主要来源。沥青、天然气成因鉴定表明,川西南部地区储层沥青为原油裂解后的残渣,下二叠统天然气属于原油裂解气,储层沥青、天然气成因的相关性说明其可以共同指示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油气的来源。通过大深1井下二叠统储层沥青生标特征与相关源岩对比、不同地区层位之间天然气特征对比、天然气与源岩碳同位素对比,得出储层沥青、天然气来源具有一致性,"筇竹寺组泥岩来源为主,下二叠统泥灰岩来源为辅"是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来源的合理解释。
董才源刘满仓李德江谢增业杨春龙国建英张璐
关键词:油气来源泥灰岩下二叠统
古气藏地层孔隙压力演化史曲线生成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气藏地层孔隙压力演化史曲线生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选定的包裹体的气液比、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根据所述冰点温度确定所述包裹体的流体盐度;确定所述包裹体的真实成分;针对所述包裹体的真实成分确定所述包...
郭泽清杨春龙董才源张璐谢增业
四川盆地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潜力被引量:10
2021年
页岩气是绿色低碳清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对于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实现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四川盆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是当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通过对四川盆地威远、长宁、昭通、涪陵及威荣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实验分析,系统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页岩气成因、碳氢同位素倒转原因及页岩气来源,展望了盆地页岩气资源勘探前景。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典型干气,碳氢同位素均呈负序列分布,长宁、昭通与涪陵地区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相对威远、威荣地区更重、具有更高热演化程度,稀有气体为典型壳源成因。(2)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高—过成熟阶段热成因油型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烷烃气碳氢同位素倒转主要由高—过成熟阶段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高演化阶段地层水与甲烷交换作用等原因造成。(3)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较为匹配,符合碳同位素分馏规律δ^(13)C干酪根>δ^(13)C油>δ^(13)C烷烃气。(4)四川盆地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页岩气资源总量约为41.5×1012m^(3),资源前景广阔。
李剑王晓波王晓波陈昌侯连华杨春龙陈昌国建英崔会英杨春龙张璐
关键词:四川盆地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资源潜力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9
2021年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低油价形势下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盆地内不同地区天然气来源尚不明确,影响下一步勘探部署决策,为此开展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沙溪庙组天然气属于干酪根降解气,甲烷含量>84%,含少量乙烷、丙烷等烃类气体及少量的氮气、二氧化碳等非烃气体,不含硫化氢,不同区域的天然气成熟度存在差别;(2)天然气δ^(13)C_(1)值为-39.2‰~-31.2‰、δ^(13)C_(2)值为-32.8‰~-22.3‰、δ^(13)C3值为-28.7‰~-19.5‰,天然气碳同位素未发生倒转,川西地区为煤成气,川中地区为油型气,川东地区为煤成气和油型气混合气,以油型气为主;(3)不同区域天然气δ^(13)C_(1)值、δ^(13)C_(2)值的差异,与其来源于不同类型烃源岩贡献比例大小有关。川西、川西南地区主力烃源岩为须五段煤系烃源岩,川中地区为下侏罗统湖相烃源岩,川东地区天然气来源于须五段和下侏罗统烃源岩。研究结果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春龙谢增业谢增业国建英李剑金惠国建英王晓波张璐李谨金惠
关键词: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成因烃源岩地球化学四川盆地
复杂多源气藏煤系和腐泥型烃源岩贡献率评价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多源气藏煤系和腐泥型烃源岩贡献率评价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复杂高演化多源气藏天然气样品中烷烃系列碳同位素数据,并根据该数据判断天然气样品是否存在碳同位素倒转;若所述天然气样品存在碳同位素倒...
魏国齐王晓波李剑谢增业李志生国建英王义凤崔会英马卫董才源杨春龙齐雪宁
文献传递
深层-超深层高演化天然气贡献率乙烷碳同位素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深层‑超深层高演化天然气贡献率乙烷碳同位素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深层‑超深层高演化天然气样品中烷烃系列碳同位素数据;获取深层‑超深层的上部及下部层系高演化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及甲烷碳同位素数...
王晓波邹才能李剑魏国齐谢增业李志生国建英潘松圻王志宏董才源齐雪宁杨春龙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特征及规模富集机制——以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例被引量:4
2021年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普遍较高。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和核磁共振高压充注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运聚特征及气藏高含水机制。结果表明:(1)须家河组烃源岩—储层大面积交替叠置发育奠定了油气近距离聚集的基础,随烃源岩成熟度增高,天然气湿度系数变小、δ^(13)C_(1)值增高,为近源成藏;(2)须家河组气藏含气饱和度主体分布在50%~65%之间,储集空间的主要孔隙半径为0.1~10μm,相对大孔径占比越大,含气饱和度越高;(3)随充注压力增大,天然气在致密砂岩中由大孔径向小孔径空间"渐进式"聚集,并呈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和基本稳定的"三段式"充注特点,小压力驱动与相对大孔隙储集的耦合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可以形成大中型气藏但含水饱和度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将为致密砂岩领域的拓展勘探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谢增业杨春龙杨春龙张璐李剑金惠张璐
关键词:天然气含气饱和度须家河组四川盆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