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子
- 作品数:5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缓激肽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制作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细胞模型,研究缓激肽(bradykinin,BK)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发生EMT的影响,并探讨BK对PVR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ARPE-19细胞,采用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分别作用于ARPE-19细胞24 h、48 h,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确定TGF-β1浓度及作用时间;利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EMT标志蛋白E-钙黏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inten)表达情况;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GF/Smad通路下游pSmad3和Smad7的表达。结果TGF-β1刺激ARPE-19细胞后可以成功诱导EMT体外细胞模型。当TGF-β1浓度为10μg·L^(-1)、作用时间为48 h时,细胞增殖最明显。BK在TGF-β1诱导的EMT中可以降低α-SMA、Viminten的表达,升高E-钙黏素的表达并且降低细胞迁移能力。这些影响能被BK-2受体拮抗剂HOE-140逆转。TGF-β1诱导ARPE-19细胞发生EMT时,pSmad3表达量升高;TGF-β1刺激前给予BK刺激,pSmad3表达量减少;加入BK前预敷HOE-140,然后给予TGF-β1刺激,BK作用减弱,pSmad3表达量升高。Smad7表达趋势与pSmad3表达趋势相反。结论10μg·L-1 TGF-β1可导致ARPE49细胞发生EMT。BK通过TGF-/Smad信号通路上调Smad7的表达、下调pSmad3的表达,从而逆转TGF-β1诱导的EMT。提示BK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PVR的方法。
- 梁秀玮何梦梅蔡雯婷张瑞玲金惠子范佳淇于靖
- 关键词:缓激肽转化生长因子-Β1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 聚乙烯亚胺修饰的荧光素钠纳米颗粒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的应用和安全性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修饰的荧光素钠(PEI-NHAc-FS)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的应用和安全性。方法选取90只健康棕色雄性挪威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1 mL荧光素钠(200 g·L^-1)加入10 mol的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混合物中搅拌30 min,再加入10 mo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搅拌3 h。然后将该溶液加入到5 mL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76 g·L^-1)中,剧烈搅拌3 d获得PEI-NH2-FS。将2 mL三乙胺加入到PEI-NH2-FS原液中,30 min后再将1 mL的乙酸酐加入混合物中搅拌24 h,合成PEI-NHAc-FS。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观察PEI-NHAc-FS的结构,并对合成的NPs结构进行表征;CCK-8检测其细胞毒性。选取30只大鼠,根据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的浓度(5 g·L^-1、10 g·L^-1、50 g·L^-1)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眼底摄像,采集大鼠眼底血管荧光素图像。用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后,取10只大鼠,随机分为10 g·L^-1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5只,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通过眼底血管造影成像观察病灶处渗漏。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10 g·L^-1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20只,于注射后10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荧光冰冻切片。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5只,行组织切片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检测。采用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观察PEI-NHAc-FS NPs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结果通过核磁共振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观察到荧光素钠与PEI成功耦合。发射荧光光谱显示,游离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出现在546 nm和544 nm处。CCK-8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24 h后,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
- 杨倩蔡雯婷金惠子余咚卉沈天怡于靖
- 关键词:荧光素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聚乙烯亚胺造影剂
- 外周血液中miRNA表达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检测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acids,miRN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miRNA的表达量与AMD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AMD患者6例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6名正常人为对照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两组血液中miRNA的表达量。扩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共纳入126例AMD患者和140名正常人,检测其血液样本中miRNA的表达,比较两组人群间miRNA的表达量差异。结果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共检测出216个miRNA存在表达差异(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111个miRNA表达量上升,105个miRNA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扩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AMD患者中,miR-27a-3p、miR-29b-3p、miR-195-5p的表达量显著上升,同时,湿性AMD患者血液中miR-27a-3p的表达量高于干性AM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MD患者外周血中miRNA表达量水平有明显变化,miR-27a-3p、miR-29b-3p、miR-195-5p可能成为AMD血清学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 朱美江任成达蔡雯婷梁秀玮金惠子张瑞玲刘畅范佳淇沈天怡于靖
-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MIRNA基因芯片技术病例分析
- 针刺治疗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的疗效及其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研究针刺疗法治疗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8例(56眼)绝经后期干眼妇女,随机分成单纯人工泪液(artificial tears,AT)治疗组(AT组) 14例28眼及针刺联合人工泪液(acupuncture plus artificial tears,AC+AT)治疗组(AC+AT组) 14例28眼,每组均治疗2个月,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进行分析。同时采集治疗前后各组泪液样本,采用二维纳米液相色谱耦合串联质谱法(two-dimensional nano-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Nano-LC-MS/MS)对AC+AT组治疗前后泪液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记法比较两组泪液蛋白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和BUT,AT组分别为39. 08±18. 68、7. 43±2. 08、11. 46±2. 29、(4. 75±1. 74) s,AC+AT组分别为24. 55±17. 43、4. 68±2. 54、11. 21±2. 96、(4. 57±2. 71) s;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00)。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的症状评分明显改善(P=0. 000)。2D Nano-LC-MS/MS法分析了泪液中2411种蛋白,其中142种表达下调,169种表达上调。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患者泪液中细胞质蛋白表达下调(P=0. 000),分泌蛋白表达上调(P=0. 000)。在蛋白功能方面,与AT组相比,AC+AT组细胞组分蛋白表达下调(P=0. 000),免疫蛋白表达上调(P=0. 040)。结论 AC+AT治疗增加了泪液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改善临床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症状。针刺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该类干眼患者的有效辅助疗法。
- 沈天怡刘俊伶蔡雯婷危清泉余咚卉金惠子梁秀玮于靖
- 关键词:绝经后期干眼蛋白质组学
-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58例(共109只眼)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的临床资料。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2.58±1.12)D,屈光度为-0.25^-5.25 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矫正,每晚配戴7 h,戴镜后1 d,1、2周,1、3、6个月,使用A超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仪收集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数、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等数据;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对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以后每隔6个月随访,复查上述指标。比较戴镜前及戴镜后6、12、24个月各参数变化。结果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6、12、24个月的平均CCT值分别为(560.97±32.57)、(559.68±31.18)、(557±32.27)、(557.24±3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3,P=0.758)。戴镜前后,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细胞变异系数和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43、0.808、1.436、0.017、0.029,P值均>0.05)。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为20.18%,不伴有严重并发症。结论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长期科学配戴高透氧性角膜塑形镜对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 杜亚茹梁秀玮危清泉金惠子张瑞玲于靖
-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近视角膜厚度角膜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