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波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免疫缺陷
  • 3篇艾滋病
  • 3篇HIV-1
  • 3篇病毒
  • 3篇磁共振
  • 2篇预后
  • 2篇缺陷病
  • 2篇淋巴
  • 2篇免疫缺陷病
  • 2篇免疫缺陷病毒
  • 2篇脑病
  • 2篇HIV感染
  • 2篇病患
  • 2篇病死率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带教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肺复苏后

机构

  • 14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皮肤病...
  • 1篇暨南大学第二...

作者

  • 14篇刘波
  • 6篇蔡卫平
  • 6篇李凌华
  • 6篇赵涵
  • 2篇刘新华
  • 2篇李龙
  • 1篇冯婕
  • 1篇陈德基
  • 1篇李红
  • 1篇李健能

传媒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L-28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HIV/HCV合并感染者普通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引起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体,HIV感染人体后,进行性破坏机体...
刘波
关键词: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普通干扰素
文献传递
133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死亡病例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病死率、临床特征及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3年至2021年133例AIDS合并TM病的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院抗菌<14 d内死亡的93例患者计入早期死亡组,14 d后死亡的40例患者计入后期死亡组,比较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2013年至2021年,本院就诊18722例AIDS患者,合并TM病感染率为10.4%(1947例),死亡133例,总死亡率为6.83%。与14 d后死亡组比较,14 d内死亡组脓毒性休克发生率明显升高(93.5%比57.5%)(P值均<0.001),而血骨髓培养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小板计数(<50×10^(9)/L)、白蛋白水平(20 g/L比25 g/L)、病原学转阴率则较低,合并巨细胞病毒肺炎、结核、肺孢子菌肺炎、重症肺炎发生率、院内感染率也较低(P值均<0.05)。结论:AIDS患者罹患TM病的发生率为10.4%,总死亡率为6.83%;AIDS合并TM病患者早期死亡者特征包括发生脓毒性休克、血小板计数低、白蛋白水平低等;后期死亡患者,虽然多数患者TM的病原学已转阴,但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或院内感染率高,是导致其死亡的重要原因,故不同时期应采取相应策略。
陈志敏刘波何浩岚何耀祖冯理智刘新华张坚生蔡卫平李凌华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死率
HIV-1阳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总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阳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HIV-1阳性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住院并诊断为HIV-1阳性梅毒及HIV-1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血清及脑脊液(CSF)梅毒血清学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脑脊液HIV-1 RNA载量测定、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分析各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24例患者,其中54例HIV-1阳性神经梅毒患者(A组),53例HIV-1阳性非神经梅毒患者(B组)及17例HIV-1阴性神经梅毒患者(C组),A组与B组、C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2、-3.823,P=0.041、<0.001)。A组与B组平均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64,P=0.507),A组与C组平均CD4+T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37,P<0.001)。A组与B组血清RPR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932,P=0.140),A组与C组血清RPR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906,P=0.019)。A组与B组脑脊液RPR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68,P<0.001),A组与C组脑脊液RPR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0,P=0.682)。A组与B组、C组脑脊液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4、-2.196,P<0.001、0.028)。A组与B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38,P<0.001)。A组与B组脑脊液HIV-1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1,P=0.004)。结论HIV-1阳性神经梅毒较HIV-1阴性神经梅毒发病年龄更小,有更高的血清RPR滴度及更高的脑脊液蛋白水平。在HIV-1/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者中,脑脊液HIV-1 RNA载量越高的患者越容易进展为神经梅毒。
刘波赵涵陈志敏李凌华黄继德唐小平蔡卫平郭琪廖宝林何浩岚
关键词:HIV-1神经梅毒脑脊液
44例急性HIV-1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探讨HIV-1急性感染者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病毒学特征,提高HIV-1急性感染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并诊断为急性HIV-1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44例患者纳入研究,当中男性为主(86.4%),感染途径以男男同性传播更常见(59.1%),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84.1%)、淋巴结肿大(56.8%)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5.9%)。常见合并疾病或病变包括肺部病变22例(50.0%)和口咽念珠菌感染10例(22.7%)。主要实验室结果异常为白细胞降低(22.7%)、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平均268个/μl)和CD4+/CD8+比例倒置(86.4%)。血浆HIV RNA载量平均(5.9±0.9)lg拷贝/ml,且HIV RNA载量>6lg拷贝/ml患者组较HIV RNA载量≤6lg拷贝/ml组CD4+T细胞计数显著下降(t=-3.724,P=0.001)。结论 急性HIV-1感染者临床表现多样且可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病毒水平高。
刘波陈志敏李凌华廖宝林兰芸冯理智张坚生唐小平蔡卫平何浩岚
关键词:HIV-1急性感染期CD4+T淋巴细胞
25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对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20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首次诊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不同化疗方案患者的生存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中,15例>35岁,16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l,14例HIV RNA<100000 IU/ml,5例患者在确诊前已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与单药组相比,异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组在化疗4程后较快获得完全缓解(P<0.05),但化疗结束后总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稍大。结论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好发于免疫力较差的中青年男性,合并机会性感染可能性大,尽量选择整合酶抑制剂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异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组较单药组可能更早获得完全缓解,但骨髓抑制及脱发不良反应稍高,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疾病进展快慢及要求选择治疗方案。
赵涵廖宝林刘波张坚生陈志敏冯理智唐奕周龙涛郭琪李凌华蔡卫平何浩岚
关键词:艾滋病卡波西肉瘤化疗疗效预后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不良预后发展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不良预后发展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均予以AIDS相关淋巴瘤常规治疗并随访12个月。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AIDS传播途径、文化程度、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灶数量、接受化学治疗、接受HAART治疗一般资料,分析导致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经12个月随访后,62例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良好29例,预后良好率46.77%,预后不良33例,预后不良率53.23%,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不受性别、AIDS传播途径、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灶数量的影响(P>0.05), 可能受年龄、文化程度、接受化学治疗与HAART治疗的影响(P=0.000),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文化程度偏低、未接受化学治疗与HAART治疗是导致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00)。结论:文化程度偏低、未接受化学治疗与HAART治疗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易发生预后不良,临床可据此予以相应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冯理智陈志敏廖宝林赵涵刘波张坚生蔡卫平何浩岚
关键词:预后不良
胼胝体压部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病变的MRI鉴别诊断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胼胝体压部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53例[男性28例,女性25例,平均(47.21±21.12)岁]累及胼胝体压部呈DWI高信号病变的MRI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和MRI影像特征。结果:胼胝体压部的非肿瘤性病变39例(73.6%),肿瘤性病变14例(26.4%)。非肿瘤性病变MRI表现为T_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_2WI和FLAIR呈高信号,DWI呈高/明显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晰或模糊,形态不一,呈孤立局限性或弥漫性改变;肿瘤性病变MRI表现为呈长或稍长T_1长T_2信号,部分区域为水肿累及所致,病灶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结论:累及胼胝体压部中DWI高信号病变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根据临床资料结合MRI其他表现一般可定性诊断并做出鉴别诊断。
李健能李龙胡泽旋容嘉惠刘波
关键词:胼胝体压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临床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总结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8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住院并诊断为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入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细胞免疫水平检测、感染性指标(如常规细菌和结核菌、真菌、HIV-1、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弓形虫相关检测、脑脊液相关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共纳入34例患者,88.2%患者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平均年龄38.0(28.0~46.0)岁,CD4^(+)T计数为70.0(13.0~148.0)个/μL。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76.9%(20/26),脑脊液弓形虫抗体阳性率61.9%(13/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3,P=0.263),血清/脑脊液弓形虫抗体阳性率82.1%(23/28),脑脊液细胞数为9.0(3.5~21.0)×10^(6)/L,脑脊液细胞数升高率64.7%,脑脊液蛋白定量为869.9(680.5~1413.6)mg/L,脑脊液蛋白升高率91.2%。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头颅CT/MRI检查,31例为增强扫描,3例为普通平扫,影像学提示6例(17.6%)患者伴有脑疝,31例(91.2%)患者颅内病变为多发病灶,31例(91.2%)患者颅内病灶累及大脑,14例(41.2%)患者颅内病灶累及小脑,8例(23.5%)患者颅内病灶累及脑干,4例(11.8%)患者颅内病灶累及间脑。28例(82.4%)患者颅内病灶CT/MRI增强后有环形强化或呈“靶征”,27例(79.4%)患者颅内病灶周围有水肿,24例(70.6%)患者颅内病灶有占位效应,20例(58.8%)患者颅内病灶呈结节状,17例(50.0%)患者颅内病灶呈斑片状,16例(47.1%)患者颅内病灶呈片状,4例(11.8%)患者颅内病灶呈斑点状。91.2%患者在抗HIV治疗前发病,91.2%的患者发病时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85.3%患者接受抗弓形虫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多伴有严重免疫缺陷,可通过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改变综合诊断,经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刘波李雯赵涵冯理智郭琪胡凤玉唐小平李凌华廖宝林何浩岚
关键词:HIV-1弓形虫脑病
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MRI表现与分型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MRI表现并根据其特征进行分型。方法回顾分析4家医院38例临床诊断为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影像资料。结果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5岁,平均38岁。患者因各种病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行心肺复苏后予以MRI检查。根据MRI表现分为5种脑损伤模式: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型2例(5.3%),深部灰质损伤型8例(21.1%),分水岭区损伤型3例(7.9%),中央沟周围皮质损伤型2例(5.3%)和混合型23例(60.5%)。混合型损伤包括上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结论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MRI表现的5种损伤模式可反映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刘波李龙冯婕袁家琳李红
关键词:心肺复苏缺血缺氧性脑病磁共振成像成人
2013—2018年广州市某医院HIV感染住院患者全因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了解2013—2018年广州市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3—2018年艾滋病死亡病例4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死亡病例按定义分为艾滋病相关死亡及非艾滋病相关死亡,分析患者全因病死率趋势、死亡原因构成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13—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HIV/AIDS患者,6年总病死率为4.25%,呈逐年下降趋势(x^(2)=52.082,P<0.01)。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为主,共381例,其中机会性感染343例,占68.73%,以马尔尼菲篮状菌、分枝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及隐球菌3种病原感染为主。死于非AIDS相关的疾病死因共118例以非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肝脏疾病为主。死亡前最近一次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µL相对于≥200 cells/µL者,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OR=0.175,95%CI:0.088~0.350);未实施ART相对于已实施ART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OR=2.641,95%CI:1.513~4.609);血乳酸>2.0 mmol/L,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OR=2.341,95%CI:1.366~4.014)。结论2013—2018年广州地区HIV/AIDS患者全因病死率逐年下降,死亡的主要原因仍为AIDS相关性机会性感染,ART能减少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
陈志敏何浩岚刘波赵涵何耀祖蔡卫平李凌华
关键词:HIV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