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红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中国网络文学
  • 5篇网络文学
  • 5篇文学
  • 5篇翻译
  • 4篇译介
  • 2篇喧哗
  • 2篇译者
  • 2篇三世
  • 2篇桃花
  • 2篇网络小说
  • 2篇小说
  • 2篇话语
  • 1篇颠覆
  • 1篇叙事
  • 1篇研究范式
  • 1篇译学
  • 1篇译者意图
  • 1篇隐形
  • 1篇英译
  • 1篇英语

机构

  • 12篇四川外国语大...

作者

  • 12篇彭红艳
  • 7篇胡安江
  • 1篇廖七一

传媒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东方翻译
  • 1篇外文研究
  • 1篇翻译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论《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被引量:5
2017年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胡安江彭红艳
关键词:《一朵红红的玫瑰》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翻译策略
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与传播:现状与思考被引量:13
2019年
中国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令大批海外受众主动进行译介和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接受效果。事实上,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能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出版和传播理念,主动关注海外市场和目标受众的文学需求和审美偏好,充分发掘可读性强的故事题材,充分调动专业译者与海外众包译者等多元翻译力量,不断加强与文学代理人、文学评论人等海外赞助人体系的对话与合作,有效利用IP改编、数字化出版等传播媒介,并积极拓展海外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接受度和影响力必将大大改观。
彭红艳胡安江
关键词:中国网络文学译介
从“喧哗”到“沉寂”:晚清至五四时期林译哈葛德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被引量:1
2020年
林纾所译哈葛德小说促动了晚清国人众声喧哗的文学想象,激发了彼时大批知识分子去探触、翻译和借镜西方文学。而林译小说所指涉的求新求变之现代视野引发了文学生态的变化,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衍进的启蒙典范。然而,在清末民初饮誉全国、备受推崇的林译哈葛德小说,到了五四时期却遭遇挞伐、趋于沉寂。哈葛德小说从晚清至五四戏剧性的传播历程背后,却是特定历史语境下各种社会力量及主流文学话语之间的互动与角力。
彭红艳胡安江
关键词:哈葛德晚清
翻译行为中的再现与颠覆:作者的隐形、译者的建构与读者的阐释被引量:1
2019年
从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来看,作为翻译对象的文本没有先验的、确定的、永恒不变的终极意义,其意义由文本的'互文性'生成,作者赋予文本意义的权力被消解;翻译是译者运用以语言为代表的符号系统生产意义的'再现'过程,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权力话语关系、译者主体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阐释原文并建构译本的多元意义;读者不是译本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期待积极地阐释译本,通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译本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客观而论,翻译是一种历史化、语境化的话语实践。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所谓的不变的中心、稳定的主体,作者的主体性在译者的建构中被隐没,译者的主体性又在读者的阐释中被颠覆,作者、译者、读者之间不断解构与建构的历史性对话才是原文和译文获取意义的根源,而原文和译文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永远无法被穷尽。
彭红艳
关键词:解构主义后现代翻译
从“寂静无声”到“众声喧哗”:刘震云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被引量:19
2017年
本文探索了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刘震云的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所经历的从"寂静无声"到"众声喧哗"的华丽蜕变的过程。客观而论,西方汉学家与各大主流媒体对刘震云的文学定位与文学认知,基本沿袭了国内文学界对于他的文学评价。所不同的是,在其作品的英译与推介过程中,英语世界从文学传播、文学接受以及商业推广的现实利益出发,有意识地发掘并放大了其文学创作中那些所谓的政治叙事、灾难叙事、女性叙事、社会犯罪以及其文学叙事中具有世界性的"寓言反讽"和"伦理写作"等叙事手法,以此拉近其与西方读者之间的各种审美距离。
胡安江彭红艳
关键词:英语世界译介
美国诗人Peter Stambler寒山诗英译的“体认”考察被引量:14
2022年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验互动和认知加工活动。美国诗人Peter Stambler在透彻理解寒山诗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各类意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验、现实语境、认知框架以及原文语篇的文本功能及语用意图,在译诗中注入各类背景知识、前景化手段、话语视角、语义逻辑和句法结构,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范畴化和概念化、概念整合、识解等体认方式,通过对应、筛选、增删、挪借、转喻、改写、置换等“映射”和“创仿”手段,创造性地输入了各种新创结构和新创信息,实现了充分且适宜的文本交际目的和译者的个人目的,体现了以译者为中心的能动性和译本的能动性,同时也保证了译诗与原诗在文体价值和美学效果上的潜在映射关系和体认像似性。
胡安江彭红艳
关键词:寒山诗
文学与影视的对话——以中国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译介与传播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近年来,玄幻、仙侠等题材的中国网络小说及其IP改编打通了海内外受众的“快感”通道,赢得了各方高度好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英译本及其改编的影视剧受到海外市场和国际受众的极力推崇,其成功译介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独具一格的影视改编、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和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广泛传播完美诠释了文学与影视的对话、互动与共赢。不言而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能够为中国网络文学进一步走出去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从而扩大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知名度,为中国文学培养更多潜在的国际受众。
彭红艳
关键词:中国网络文学译介
翻译研究的哲学思考、研究范式与批评话语——廖七一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0
2020年
四川外国语大学廖七一教授是国内翻译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主持编写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2000)、《当代英国翻译理论》(2001)、《西方翻译理论原典选读》(2009)对国内的翻译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他撰写的《胡适诗歌翻译研究》(2006)、《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规范研究》(2010)、《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2015)等著述在翻译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笔者就翻译研究的哲学思考、研究范式、理论建构、批评话语、治学方法等问题对廖七一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对当下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有所启示。
彭红艳廖七一
关键词:翻译研究研究范式批评话语
中国网络小说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
中国网络作家唐七所著的玄幻、仙侠、言情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中国网络小说在海外译介和传播的成功范例。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的“5W”模式来探究小说改编...
彭红艳
关键词:译介传播学
文献传递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8年工作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综述
2018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8年工作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于2018年5月18—19日在重庆圣荷酒店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理事会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230余名翻译本科院校负责人、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盛会。
彭红艳
关键词:专业教学协作组联席会翻译院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