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薇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途径给药后卡铂在雌性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 2017年
- 目的:建立测定卡铂血药浓度的方法,并研究iv与ip给药后卡铂在雌性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TC-C_(18),流动相为甲醇-水(5∶95,V/V),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29 nm,柱温为25℃,内标为5-溴尿嘧啶,进样量为20μL。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iv、ip卡铂20、40 mg/kg。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1.5、2、4、6、8、10、12 h经眼眶取血0.5 m L,测定卡铂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卡铂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30~60.00μg/m L(r=0.999 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n=5),稳定性试验峰面积的RSD<10%(n=5),方法回收率为98.7%~102.4%(RSD≤6.08%,n=5),提取回收率为83.38%~85.45%(RSD≤5.97%,n=5)。雌性大鼠iv卡铂20、40 mg/kg和ip卡铂20、40 mg/kg后的AUC_(0-12h)分别为(15.503±4.172)、(23.402±4.266)、(6.716±2.306)、(9.384±2.205)μg·h/m L,AUC0-∞分别为(16.424±4.846)、(23.404±4.266)、(6.790±2.378)、(9.765±2.095)μg·h/m L,t1/2z分别为(1.246±0.765)、(0.394±0.058)、(0.513±0.156)、(0.884±0.460)h,tmax分别为(0.700±0.274)、(0.400±0.335)、(0.542±0.368)、(0.833±0.289)h。结论:该方法简便、经济、准确,内标适宜,可用于卡铂在雌性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 穆薇闵婕李诗草闫涛赵军张旸刘琳娜
- 关键词:卡铂血药浓度药动学
- 川芎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肠吸收特性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川芎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探索指标成分单体和川芎提取物使用时的吸收变化,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对这2个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利用UHPLC测定灌流液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含量变化,分析二者在各肠段、川芎提取物不同质量浓度及含蛋白抑制剂情况下的含量变化情况,计算吸收速率参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结果:阿魏酸与藁本内酯在肠道各段均有吸收,藁本内酯的吸收大于阿魏酸。阿魏酸在十二指肠的Ka=1.23×10^(-3)s^(-1),与空肠和回肠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阿魏酸在生药质量浓度12.5,20.0,40.0 g·L^(-1)下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但100.0 g·L^(-1)下的吸收较前3个质量浓度显著降低。阿魏酸在提取物中的吸收明显高于单体直接灌流,与川芎提取物组比较,丙磺舒组的阿魏酸吸收显著性增加。藁本内酯在十二指肠的Ka=3.58×10^(-3)s^(-1),肠道的吸收大小排序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吸收随川芎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川芎提取物组比较,藁本内酯在维拉帕米组和丙磺舒组的吸收均显著性增加,且丙磺舒组的吸收大于维拉帕米组。结论:阿魏酸吸收方式可能为促进扩散,存在载体参与,为MRP的底物。藁本内酯主要依靠载体的主动转运,可能是P-gp与MRP的底物,且受MRP影响更大。
- 闫涛姜维王琴会胡娜赵美穆薇刘新友
- 关键词:川芎肠吸收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阿魏酸藁本内酯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 两种卡铂注射液与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考察两种卡铂注射液与输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两种卡铂注射液分别使用0.9%氯化钠、5%葡萄糖溶液稀释,分别在25℃和42℃下于0,2,4,6,8,12,24 h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测定其pH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卡铂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上述条件下,配伍液在24 h内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齐鲁卡铂各时间点、各配伍液中卡铂的相对百分含量为94.55%~100.64%,RSD<2%;施贵宝卡铂各时间点、各配伍液中卡铂的相对百分含量为91.55%~100.37%,RSD<3%。结论:两种卡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25℃和42℃条件下,24 h内稳定,在葡萄糖中稳定性更好。
- 穆薇闵婕李诗草闫涛刘琳娜
- 关键词:卡铂高效液相色谱法配伍稳定性
- 苦参碱和甘草酸的小肠吸收特性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苦参碱和甘草酸在小肠各段和不同剂量下的吸收特征,探索两种成分联用时的吸收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利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苦参碱和甘草酸的含量变化,计算其吸收速率参数(K_a)和有效渗透系数(P_(eff))。结果:苦参碱在小肠各段均有吸收且空肠段吸收最好与十二脂肠和回肠的吸收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质量浓度下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酸在小肠吸收较差,不同肠段和质量浓度下的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物质联用时,苦参碱和甘草酸的吸收与单用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的吸收呈剂量相关性,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甘草酸的吸收不随质量浓度变化而改变,吸收方式可能为被动转运。两种物质联用时可以提高苦参碱的体内吸收和甘草酸的肠内浓度。
- 闫涛姜维王琴会穆薇石磊
- 关键词:苦参碱甘草酸在体单向肠灌流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