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泽华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甾醇
  • 2篇桦褐孔菌
  • 2篇抗肿瘤
  • 2篇活性
  • 1篇学成
  • 1篇乙酸
  • 1篇乙酸乙酯
  • 1篇乙酸乙酯部位
  • 1篇乙酯
  • 1篇三萜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抗肿瘤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活性
  • 1篇瘤活性
  • 1篇抗肿瘤活性
  • 1篇抗肿瘤活性部...
  • 1篇化学成分
  • 1篇化学成分研究
  • 1篇活性部位

机构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篇程文明
  • 2篇吴泽华
  • 1篇张勋
  • 1篇陆维丽
  • 1篇李俊
  • 1篇吴昆

传媒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桦褐孔菌抗肿瘤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抗肿瘤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方法将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FT)、石油醚萃取物(FA)、乙酸乙酯萃取物(FB)、正丁醇萃取物(FC)以及水层萃余物(FD)作用于人肝癌Hep G2、胃癌SGC-7901及肺癌A549细胞,检测各提取部位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并进一步对活性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活性数据分析表明FT、FA及FB均有抑制肿瘤活性,IC50值分别为56、28、47mg/L。从活性部位FA及FB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1)、3β-羟基8,24-羊毛甾二烯-21-醛(2)、桦褐孔菌醇(3)、白桦脂醇(4)、5α,8α-表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醇(5)、4,6,8(14),22-麦角甾四烯-3-酮(6)、豆甾-4-烯-3-酮(7)、Inonotsuoxides B(8)、Inonotsutriols A(9)、胡萝卜苷(10)。结论 FA及FB是桦褐孔菌的抗肿瘤活性部位,从活性部位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其中6、7、10首次在桦褐孔菌中发现。
吴昆程文明李春如吴泽华张勋陆维丽李俊
关键词:桦褐孔菌抗肿瘤活性活性部位三萜甾醇化学成分
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初步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用制备型高效液相、大孔树脂HPD100、Sephadex LH-20凝胶、小孔树脂MCI、硅胶等柱层析方法对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应用光谱法(1HNMR、13CNMR、HRMS)鉴定结构。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肝癌HepG2及神经胶质瘤U-87细胞,不同浓度(12. 5、25、50、100、200μmol/L)单体化合物刺激后,MTT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12个成分(酚类、羊毛脂烷型三萜和甾醇),分别为:原儿茶醛(1)、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2)、大黄酚(3)、Coelarthenol(4)、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buty ester(5)、栓菌酸(6)、柠檬酸三乙酯(7)、(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Aquilarin A(9)、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1-butyl-4-(2-methylpropyl) ester(10)、3β-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11)、(24S)-Ergost-7-en-3-ol (12)。结论化合物2、6、8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中化合物2、9首次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
吴泽华程文明张致勇缪忆如李春如
关键词: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位抗肿瘤酚类甾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