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潇潇

作品数:5 被引量:8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菌群
  • 2篇肠道
  • 2篇肠道菌
  • 2篇肠道菌群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型谷氨酸
  • 1篇代谢型谷氨酸...
  • 1篇毒性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兴奋性
  • 1篇兴奋性氨基酸
  • 1篇兴奋性氨基酸...
  • 1篇学术思想
  • 1篇学术思想研究
  • 1篇血性
  • 1篇医案

机构

  • 5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李潇潇
  • 4篇傅淑平
  • 3篇卢圣锋
  • 3篇朱冰梅
  • 2篇景欣悦
  • 1篇张荣华
  • 1篇杨丽
  • 1篇于美玲
  • 1篇龚理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缺血性脑中风及针刺的调整作用被引量:36
2016年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产生,最终导致脑细胞坏死与凋亡的初始动因。针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性在临床治疗和动物实验中都得到了肯定,但其作用机制仍处于研究与探索中。本文以谷氨酸为代表,通过总结针刺治疗对其离子型(NMDA/AMPA)受体、代谢型受体(mGluRs)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干预作用,介绍电针抗缺血性脑中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研究现状,为深入认识针刺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李潇潇卢圣锋朱冰梅傅淑平
关键词:针刺缺血性脑中风谷氨酸毒性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星形胶质细胞
尤松鑫教授辨治结直肠癌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
研究目的:以尤松鑫教授门诊结直肠癌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分析与个案研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尤老辨治结直肠癌的临证经验和辨治规律,系统总结尤教授治疗结直肠癌的学术思想,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尤...
李潇潇
关键词:结直肠癌数据挖掘名家医案
文献传递
梓醇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梓醇促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细胞分为对照组、成骨诱导组及梓醇组。4-氨基安替吡啉测酚法检测诱导第7、14和21天各组细胞上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ALP染色法检测诱导第14天各组细胞ALP阳性染色率,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诱导第21天各组细胞矿化结节数;(2)运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诱导第7、14和21天各组细胞中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Wnt3a、Wnt5a及Wnt1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2.0 mg/L梓醇可增加BMSCs上清中ALP活性及细胞ALP的阳性染色率,同时促进BMSCs矿化结节的形成(P<0.05)。(2)梓醇促BMSCs骨向分化时,Runx2的mRNA表达水平于第14天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第21天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osteocalc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第7天时高于对照组,随后持续上升直至第21天。(3)与对照组相比,梓醇促BMSCs骨向分化时,β-catenin与Wnt3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于第14和21天时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Wnt5a及Wnt11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第14天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第21天时Wnt1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梓醇通过上调Runx2的表达,促使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同时还通过增加细胞ALP分泌及osteocalcin的表达,促进细胞矿化的发生,从而促使新生成骨细胞的成熟,此作用可能与其有序激活Wnt信号通路相关。
傅淑平杨丽龚理李潇潇袁璟王军蒙张荣华
关键词:梓醇成骨分化RUNX2骨钙素WNT信号通路
5-HT与肠道菌群及其在肠-脑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4
2019年
脑-肠轴是指胃肠道和大脑间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系统,肠道菌群目前被认为是调节脑-肠互动的重要调节者。研究显示肠道菌群通过分泌或干预具有神经活性的物质,如神经递质或者其代谢产物的生成,不仅直接影响肠道功能,还可通过肠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神经功能,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的动物,其行为和神经生化方面也出现明显的改变,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方面问题;相对应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常常伴随肠道症状与肠道菌群的改变[1—2]。
李潇潇卢圣锋卢圣锋朱冰梅景欣悦
关键词:重摄取肠道菌群相关疾病肠道动力受体亚型IBS
肠道菌群与肠上皮细胞在高脂高糖诱导的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意义被引量:12
2017年
肠道菌群作为人类最大器官,在饮食诱导T2DM发病中的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主要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上皮细胞损伤与高脂高糖介导的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入手,综述肠道菌群改变与高脂高糖饮食诱发的T2DM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阐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上皮细胞损伤是饮食性T2DM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与IR的关键环节。改善饮食习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减轻内毒素血症,平衡糖尿病患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稳态成为治疗T2DM的一个新方向。
李潇潇于美玲卢圣锋朱冰梅景欣悦傅淑平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上皮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