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国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361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农村
  • 6篇农村居民
  • 6篇农村居民点
  • 6篇居民点
  • 6篇村居
  • 5篇土地利用
  • 4篇生态
  • 4篇城乡
  • 3篇耦合协调度
  • 3篇协调度
  • 3篇两江
  • 2篇新区
  • 2篇休耕
  • 2篇宅基
  • 2篇宅基地
  • 2篇整治
  • 2篇中国省域
  • 2篇生态文明
  • 2篇生态文明建设
  • 2篇省域

机构

  • 22篇西南大学
  • 3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南宁市社会科...

作者

  • 22篇毕国华
  • 21篇杨庆媛
  • 3篇王兆林
  • 3篇李佩恩
  • 2篇刘苏
  • 2篇苏康传
  • 2篇李根
  • 2篇慕卫东
  • 2篇曾黎
  • 1篇张忠训
  • 1篇毕国华
  • 1篇陈展图
  • 1篇王轶
  • 1篇严燕

传媒

  • 5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绿色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三峡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8年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可以为将来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利用程度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且耕地减少速度呈增大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主城及周边区县;林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区县之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速率差异较大,其中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差最大,其次为水域、耕地和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在各区县均有较大变化;水域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县均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3)重庆市在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随后朝着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区县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4)渝东北、东南区域耕地、林地、草地之间转换活跃,但活跃度随时间后移递减;耕地一直是其他地类最主要的转入来源之一,城乡建设用地越来越成为其他地类的主要转出方向。(5)重庆市土地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差异明显,越往东北、东南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全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为以渝中区为核心从内到外依次为"弱变化——剧烈变化——较强变化——较弱变化"的圈层扩展形态。
童小容杨庆媛毕国华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的空间配置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被引量:51
2018年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不仅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特点出发,围绕休耕的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休耕地空间配置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休耕试点县——贵州省晴隆县为例,综合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灰色预测模型GM(1, 1)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休耕地初判、休耕地修正、休耕地优选三个步骤实现休耕地的分区布局,据此探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空间配置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方法。结果表明:(1)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甚至极度脆弱,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2)以粮食安全约束下的耕地保有量作为休耕规模的约束条件,依据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由大到小进行筛选,得出晴隆县2015-2020年可休耕耕地规模共计13540.0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18%。(3)根据休耕规模、耕地质量、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晴隆县休耕地可按"三级五类"进行分区布局,具体布局休耕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及休耕组织方式。(4)休耕地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对象"和"规模"双重约束下的休耕地块优选问题,在此过程中,休耕对象诊断是基础,规模预测是约束,休耕项目布局是最终落脚点。
杨庆媛毕国华毕国华曾黎陈展图
关键词:休耕生态脆弱性粮食安全喀斯特地区
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并借助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演变格局。从时序特征来看,2004—2014年全国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性提升。从空间特征来看,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性,但差异日渐缩小;土地利用效益的增减空间分布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省份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效益降低省份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和西藏,冷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也表现出集聚特征,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最强烈的集聚区,其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呈互逆发展态势;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毕国华杨庆媛
关键词:土地利用灰色关联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变迁与未来重点方向思考被引量:29
2018年
研究目的: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探讨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变迁分为两条主线: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土地功能拓展与价值显化。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并显化土地功能与价值,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现实矛盾的两条基本途径。研究结论:针对当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主要方向:(1)强化土地权能,让乡村成为土地多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2)围绕乡村自然资本加速增值提升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让乡村成为自然资本增值最快的地方;(3)以土地制度改革作为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功能格局,让乡村成为回得去的乐园。
毕国华杨庆媛杨庆媛程小于
关键词: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丘陵山区都市边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被引量:6
2016年
分析丘陵山区都市边缘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对于科学认识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交错影响下的新型农村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从居民点用地规模特征、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居民点分形特征以及居民点空间格局四方面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江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区域内部,受高程、坡度、地质灾害分布、水系、城镇和交通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点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两江新区内农村居民点分形维数介于1.12-1.53之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步增大,围绕城市呈现"扇形圈层结构"特征,距离城镇越远农村居民点斑块结构越复杂;从居民点空间格局来看,两江新区镇域尺度上的农村居民点呈现出集聚、均匀与随机3种分布状态,图斑尺度的居民点受地形约束总体上呈条带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城镇发展的极化作用吸引农村居民点向城镇集中,形成若干聚集区。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地区开展土地整治及模式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筹提供参考。
毕国华杨庆媛王兆林匡垚瑶慕卫东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村居民点丘陵山区两江新区
重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演变及其影 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城市建设内涵式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在城市发展中所受到的关注正逐步提升。在重新界定居民生活质量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6-2016年重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2006-2016年重庆市居民生活质量整体提升25.85%,各区县间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减小;(2) 2006-2016年重庆市居民生活质量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渝西地区出现稳定的高值集聚区,低值主要集聚在渝东北与渝东南两大区域;(3)经济状况、城镇化水平、政府管理是导致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化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作用强度下降,自然地理特征的作用不显著。
张晶渝杨庆媛毕国华
关键词:生活质量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2017年
基于理性人假设,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探讨了农户和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决策行为;借助长期生产理论,分析了土地整治企业在整治中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纯收益大于零的情况下,会做出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决策,而地方政府在农村居民点整治数量上,有突破规定指标的冲动;对于土地整治企业,随着劳动相对价格的上升,会促使其增加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并挖掘现有劳动力的生产潜力。
李佩恩匡垚瑶张瑞頠毕国华李根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治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2017年
指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作为推动城乡结合部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的丰度、深度也不断加强。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演变的驱动力及布局优化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国内外研究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仍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有待加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划分与现代农业发展相互联动性不足,区域特征难以体现;微观层次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匡垚瑶杨庆媛李佩恩张瑞頠毕国华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研究进展及趋向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内容与形式日趋多样化,农村居民点整治成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重塑农村"三生空间"的重要措施。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研究成为适应农村土地整治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复杂化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的新视角。从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主体、决策过程、决策机制和决策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博弈分析、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计量模型三个方面总结了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研究方法;基于现阶段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研究特征,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李佩恩杨庆媛张瑞頠匡垚瑶毕国华李根
关键词: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中国城乡福祉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从教育、医疗、收入和消费水平4个维度构建城乡福祉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并测算城乡福祉差距指数,揭示中国城乡福祉差距的时空变化;利用2008—2017年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对中国城乡福祉差距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8—2017年,中国城乡福祉差距指数增大但城乡福祉差距的空间差异逐渐减小;城镇化对全国以及西部地区的城乡福祉差距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东部与中部影响作用甚微;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引导资本下乡均能缩小城乡福祉差距。
李萱杨庆媛毕国华
关键词:城乡差距泰尔指数面板数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