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蔺鹏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逆冲
  • 3篇断层
  • 3篇深水
  • 3篇逆冲断层
  • 3篇冲断层
  • 2篇地貌
  • 2篇水道
  • 2篇海底扇
  • 2篇层序
  • 1篇底辟
  • 1篇底辟构造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坡度
  • 1篇序结构
  • 1篇研究区
  • 1篇岩性
  • 1篇岩性圈闭
  • 1篇油田
  • 1篇深水区
  • 1篇泥底辟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海油研究总...

作者

  • 7篇蔺鹏
  • 5篇吴胜和
  • 3篇张佳佳
  • 1篇王高飞

传媒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物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海底扇水道储层参数建模新思路——以西非A油田为例被引量:12
2017年
海底扇水道以深水重力流沉积为主,由于其成因机制复杂,导致岩石相类型多样,储层孔、渗分布复杂且相关性差,这给其储层参数建模带来一定的困难。以西非A油田为例,通过深入分析海底扇水道储层特征及其与地震属性的关系,在常规的"相控协同"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海底扇水道储层的"多级相控约束,多重属性协同"的储层参数建模新思路。与常规的相控建模相比,该思路在孔隙度建模中不是单纯的"沉积相控",而是在相构型建模约束下建立储集相模型,并以储集相模型约束建立孔隙度模型;考虑到深水水道砂体整体孔、渗关系差,但不同岩石相的孔、渗关系较好,故在渗透率建模中增加了"岩石相控";同时,在常规的协同建模的基础上,该思路还增加了地震属性协同建立储集相模型的环节。
张佳佳吴胜和范廷恩范洪军蔺鹏蒋诗宁
关键词:相控建模
基于沉积学原理的被动陆缘陆坡古地貌恢复方法
2024年
深入了解被动陆缘陆坡古地貌如何控制深水重力流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对深水油气勘探意义重大。在少井探区,基于三维地震的地层厚度印模法在古地貌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陆坡区容易因沉积物供给不足而处于“半饥饿欠补偿”状态和陆坡地形坡度的存在会影响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对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根据沉积型陆坡的特点,对地层厚度印模法进行了两方面的补充与改进:其一,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目的层陆坡补偿状态,讨论了地层厚度印模法的适用性;其二,根据研究区陆坡演化过程,以沉积物体积等分方式求取目的层段各层序对应的潜在坡度趋势,基于此实现古陆坡地形坡度校正。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对非洲西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下陆坡古地貌进行恢复的结果与研究区现有构造演化认识高度一致,符合“构造活动主导地貌特征”这一普遍认识。另外,地震属性刻画出的深水沉积体系分布特征与古地貌恢复结果间存在良好的耦合关系。应用实例证明了改进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区古地貌恢复结果的客观性。
蔺鹏
关键词:古地貌恢复被动陆缘岩性圈闭
陆坡海底水道类型与沉积构型模式——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深水研究区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海底水道是深水油气地质研究的热点,其复杂多变的内部结构制约了该类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了典型水道与同期陆坡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弥补研究区面积有限的不足,建立了陆坡海底水道沉积构型分布与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两种典型海底水道。侵蚀型水道以大型下切谷为边界,两侧不易形成天然堤,具有相对顺直的平面形态,内部可出现由碎屑流向浊流的过渡。沉积型水道以多个水道复合体的包络线为边界,两侧天然堤相对发育,弯曲度通常较高,内部主要为浊流沉积。地形坡度和搬运距离是海底水道沉积构型的两点主控因素。地形坡度越大,重力流能量越强,导致海底水道对下伏地层的侵蚀能力越强,细粒物质不易溢出水道形成天然堤。搬运距离较近处,水道内部可先后发育碎屑流和浊流沉积;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水道中碎屑流沉积物减少。故侵蚀型水道多出现于地形坡度较陡的陆坡近端,而沉积型水道常发育于地形平缓的陆坡远端。由于搬运距离较近,理想的侵蚀型水道体系内部依次发育碎屑流水道复合体(强制海退早期)、富砂质浊积水道复合体(强制海退晚期)和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低位期),反映了一次完整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型水道由于远离物源,较少受到强制海退早期碎屑流沉积的影响,水道体系主要由搬运能力较强的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强制海退晚期+低位期)组成。
蔺鹏吴胜和吴胜和王高飞于欣雨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逆冲构造区海底扇分布规律被引量:12
2018年
近年来的深水油气勘探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复杂的海底扇分布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了逆冲相关地貌对海底扇宏观分布的影响,但对于不同逆冲活动阶段的海底扇分布及空间演化规律仍缺乏系统的认识。文章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综合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陆坡逆冲构造区的海底扇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上中新统—第四系)可依据地层超覆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在其内部共识别出了块体搬运沉积、水道沉积及朵叶沉积3类海底扇沉积单元。垂向上,海底扇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海退域;而在平面上,受控于不同逆冲活动阶段的差异古地貌特征,海底扇可表现出复杂的分布演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海底扇的沉积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均衡陆坡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未开始活动,陆坡地貌相对平缓,其对海底扇的限制性较弱,此时海底扇体系主要由高弯度条带状水道组成,发育于研究区中部;(2)逆冲断层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向深水区强烈挤压,在其上盘处形成微盆地,阻止了重力流的搬运,形成大型连片状的复合朵叶;(3)泥底辟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活动减弱,并在核部伴随有向上的泥底辟作用,此时在研究区中部发育泥底辟背斜,而在其东西两侧发育顺陆坡倾向的微盆地,大量的重力流沉积物沿这些纵向微盆地沉积过路,形成东西分异的海底扇水道-朵叶复合体;(4)沉积填平补齐阶段,该阶段逆冲活动基本停止,陆坡地貌逐渐趋于均衡,此时研究区内均匀发育低弯度条带状的水道沉积。
蔺鹏吴胜和吴胜和张佳佳夏钦禹范洪军王南溯
关键词:地貌逆冲断层海底扇
陆坡逆冲-变换构造对重力流水道的控制作用——以西非陆坡某区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为例
2023年
重力流水道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的勘探实践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重力流水道复杂的分布特征。以西非陆坡某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质和地震资料,阐明逆冲-变换构造微地貌的类型、成因和对重力流水道的控制作用。中新世由重力滑动作用引发的逆冲断层主导了研究区地貌格局。东、西2套逆冲断裂体系沿下伏厚层超压泥岩中不同深度的滑脱面发育,导致位移缩短量不同,这是二者构造样式与活动强度差异的主因。不同逆冲断裂体系间的位移量差异及沿单一逆冲断层走向的位移量变化使研究区内发育多种变换构造。从成因的角度归纳出在逆冲-变换构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5种微地貌样式:三角形断背斜、捩断层-底辟背斜、逆断层连接沟谷、捩断层斜坡和走向凹槽。同期重力流水道在逆冲-变换构造微地貌的影响下表现出遇障碍转向、穿越断层相关构造和两侧受限制等3种分布样式:三角形断背斜和捩断层-底辟背斜使顺陆坡方向的重力流水道转向;逆断层连接沟谷和捩断层斜坡边缘使重力流水道容易从此处穿越;走向凹槽将重力流水道限制于其中。该研究为针对重力流水道储层的地震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蔺鹏
关键词:重力流水道逆冲断层
被动陆缘盆地逆冲、底辟构造对深水层序结构的控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但由大型三角洲引发的重力滑动构造导致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层序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此类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为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为例,基于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地貌学方法,研究了深水沉积单元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深水层序结构和主控因素,揭示了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逆冲/底辟构造演化对层序结构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逆冲相关的微盆地是逆冲断层主控型深水层序发育的主要场所,深水层序主要为陆源重力流与逆冲成因的再搬运碎屑流在微盆地内混合形成下部朵体、上部块体搬运沉积的沉积组合,重力流在不同微盆地间重复充填—溢出过程;(2)滑脱褶皱两侧形成的狭长微盆地内部发育泥底辟主控型深水层序,深水层序主要由多期重力流水道及小型朵体叠加而成,早期水道沉积占据微盆地最深处,晚期重力流在滑脱褶皱与早期水道之间的地貌低部位处形成新的水道沉积;(3)构造平静期,受控于沉积填平补齐作用,重力流主要发生沉积过路,深水层序通常由水道和泥质披覆沉积两期沉积组成。结论认为,构造活动对深水层序结构的控制作用体现在“逆冲/底辟构造活动控制了微盆地的形成,并为深水层序的发育提供了可容空间,进而决定了深水沉积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逆冲断层活动能触发再搬运碎屑流为深水层序提供了额外的物源”两个方面。
蔺鹏吴胜和吴胜和
关键词:逆冲断层泥底辟层序结构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逆冲构造演化特征被引量:5
2019年
关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深水区的逆冲构造,其逆冲背景下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古地貌变迁特征,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了3个关键界面和4种构造样式,将新生界划分为3个超层序,进一步分析了SSQ_1超层序内部的泥岩滑脱面;厘定了中新统逆冲构造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内的地貌特征。形成于构造活动期的超层序(SSQ_3)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和披覆沉积所主控,对应3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①逆冲断层主控阶段。在重力滑脱作用下,逆冲断层沿不同深度滑脱面发育,所产生的位移差导致构造变换带内地层受到剪切应力而发育撕裂断层,其走向与逆冲断层近垂直;剪切破裂面的存在使地层抗应力强度大幅降低,在地层超压作用下,构造变换带内沿撕裂断层发育泥底辟褶皱;顺陆坡倾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物受到逆冲相关褶皱阻挡而发生沉积,导致重力流岩性圈闭集中分布于逆冲断层上盘的地貌低部位。②泥底辟主控阶段。在差异负荷作用下,塑性超压泥岩向逆冲相关褶皱与撕裂断层相关褶皱核部集中,形成大型滑脱褶皱;泥岩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由不同深度滑脱面所限定的地层单元内;滑脱褶皱的存在使其两侧形成了沿陆坡倾向展布的地貌低部位,并成为重力流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③构造平静阶段。构造活动明显减弱,在填平补齐作用下地貌逐渐趋于平缓。
蔺鹏吴胜和吴胜和张佳佳王南溯黄梅
关键词:深水层序构造样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