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强 作品数:35 被引量:169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理学 更多>>
东洞庭湖最低生态水位研究 被引量:11 2015年 东洞庭湖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价值,研究其最低生态水位对长江流域通江湖泊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陵矶站1955-2011年水位数据资料,采用最低年平均水位法、年保证率设定法、湖泊形态分析法和生态水位法计算东洞庭湖最低生态水位,得到的结果分别为24.55 m、25.44 m、26.44m和25.24 m。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看,当取其平均值25.42 m作为东洞庭湖最低生态水位时,相应的湖泊面积为518 km2,完全满足核心区对水面的需求。通过合理性分析,该水位的确定是合理的,为东洞庭湖湿地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程俊翔 徐力刚 吴睿 谭志强 姜加虎关键词:东洞庭湖 最低生态水位 计算方法 近百年鄱阳湖湿地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2022年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和长江中游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重建其近百年自然通江的湖泊湿地演变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两期历史时期地形图和遥感产品,构建了1930s、1970s、1990s、2000s和2010s鄱阳湖湿地格局变化数据集,探究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水文连通变化对鄱阳湖湿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面积由1930s的5024.3 km^(2)下降至2010s的3232.7 km^(2),近百年损失率高达35.7%,其中1930s 1970s时期面积变化最为显著,损失率达33.2%,且主要集中分布于赣江与饶河的入湖尾闾地区和南部康山圩.湖泊湿地向耕地的转移是鄱阳湖湿地丧失的主要形式,1930s以来,共有累计1149.6 km^(2)的湖泊湿地受垦殖的作用转变为耕地.闸坝与圩垸导致的水文连通性降低加剧了鄱阳湖自然通江的湖泊湿地格局的变化.相较1930s,累计有683.4 km^(2)的湖泊湿地与主湖相阻隔,水文节律完全独立于通江水域.基于地统计学的水文连通函数曲线也表明,近百年来鄱阳湖的横向和纵向水文连通性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且在1990s以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本研究能够为鄱阳湖乃至长江中游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提供参考状态与客观资料. 李冰 万荣荣 万荣荣 谭志强 杨桂山 吴兴华关键词:鄱阳湖 湖泊湿地 纳米材料多维分离纯化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正>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迫切需要分离纯化纳米材料的技术和装置,但现有的分离纯化技术大多是针对分子和离子而设计的,往往不能满足复杂基体中纳米材料的分离和纯化的要求。为满足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物安全性研究的需... 谭志强 周小霞 刘景富关键词:联用技术 纳米材料 文献传递 鄱阳湖湿地典型中生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0 2020年 水分是维持植物生长、决定种群分布的关键因子,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来源是揭示水文过程与植被演替作用机制的基础,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系统,鄱阳湖水文情势的显著改变已直接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分补给来源.本文通过测定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湖水和植物茎水中δ18 O、δD同位素组成,识别鄱阳湖湿地典型中生植被——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群落的土壤水分补给来源,并应用直接对比法和IsoSource多源混合模型估算优势种茵陈蒿的主要吸水区间及水源利用比例.结果发现:(1)与降水同位素相比,湖水和湿地土壤水同位素较为富集,地下水同位素较少发生分馏;(2)湿地地下水主要受历史长期降水和湖水共同补给,土壤水在雨季46月和秋季910月主要受降水补给,夏季78月深层土壤水受湖水侧向入渗和地下水的共同补给,并在蒸发作用下水分向浅层土壤传输;(3)茵陈蒿主要利用0~80 cm深度的土壤水,且能够在不同土层水源间灵活转换.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45月),主要利用0~40 cm浅层土壤水,利用率约49%~68%;当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时(68月),主要利用40~80 cm深层土壤水,利用率高达74%~95%;当植物进入生长后期(910月),主要利用0~15 cm表层土壤水,利用率介于41%~70%.总体发现,湖水是鄱阳湖湿地中生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的重要补给来源,优势种茵陈蒿能够响应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改变吸水深度,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能力.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湿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和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许秀丽 李云良 谭志强 郭强关键词:稳定同位素 土壤水 湖水 茵陈蒿 鄱阳湖 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6 2016年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量及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的下降和潜在蒸散发量的上升导致整个洞庭湖流域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个子流域突变后相对于突变前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8、15、130、112 mm和102 mm;洞庭湖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64%,人类活动虽然能增加径流,但是两者的叠加影响整体上仍使径流量减少。因此,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干旱是自然环境演化的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格局息息相关。 程俊翔 徐力刚 姜加虎 谭志强 喻崎雯 范宏翔关键词:洞庭湖流域 水文响应 气候变化 贡献率 基于连通性指数(IC)的近30年鄱阳湖流域水系结构与水文连通演变评估 被引量:2 2023年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影响,流域河湖水系格局与连通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等一系列水资源问题。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提取1989—2020年5期水系数据,采用图论方法构建水系评价体系,定量分析该地区近30年来水系格局和结构连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该时期地形、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利用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评估功能连通性的动态变化,进而探讨水文连通与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联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鄱阳湖流域水系结构趋于复杂化,主要体现在流域北部。除干流外,其他等级河流的数量和长度均有所增加,其中Ⅲ级河流最为明显。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复杂度和发育系数均呈增加趋势,2000年后的变化率约为2000年前的两倍。水系连通环度、节点连接率和水系连通度总体增加,结构连通性呈好转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小。功能连通分析表明,近30年来大部分流域IC减少,流域下游靠近主河道的平坦地区IC较高,上游远离河道的植被密集区域IC较低。此外,IC与年径流量和输沙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和0.7)。总体而言,随着鄱阳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水系结构变化显著,结构连通性呈增长趋势,而表示径流泥沙的功能连通性在2000年后逐渐减小。本文基于流域结构和功能连通的视角,开展连通性评价指标的时空变化研究,可显著提升对新时期鄱阳湖流域水系连通演变及水土资源保护的理解与认识。 曾冰茹 李云良 谭志强关键词:鄱阳湖流域 径流泥沙 中空纤维膜流场流分离系统分离纳米银研究 <正>随着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安全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1]。目前已有大量报道指出纳米粒子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2]。研究表明,纳米银的毒性与其粒径、表面电荷、... 谭志强 阴永光 刘景富文献传递 赣江尾闾碟形湖水体季节性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21年 碟形湖是鄱阳湖湿地的一类重要组成部分。赣江尾闾(中支)碟形湖分布广泛,地形和鄱阳湖水位变化共同造就了水体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差异。为进一步了解碟形湖的形态特征和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湖区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了碟形湖地形,构建了主要碟形湖的水位-面积-容积曲线,以汛后期潴水型典型年2014年为例,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分析了典型水文时期赣江中支三角洲的碟形湖水体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三角洲上游和下游的碟形湖形态差异明显;碟形湖四周高、中间低、深度较浅的地形特征导致其可以容纳的水量不及2亿m^(3);在秋季退水期和冬季枯水期,碟形湖水体占三角洲水体覆盖的70%~90%,是越冬候鸟栖息的重要湿生环境。 刘星根 谭志强 范宏翔关键词:遥感影像 鄱阳湖 中空纤维支载液膜静态被动萃取水中二氯苯胺类物质研究 <正>二氯苯胺类化合物污染存在许多环境水体中[1],且会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造成严重损害[2],被美国环保总署(EPA)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二氯苯胺类化合物分析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 谭志强 刘景富 江桂斌关键词:二氯苯胺 文献传递 洪泛型湖泊湿地植被格局演变及其水文驱动机制 谭志强 许秀丽 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