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梅

作品数:5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海域
  • 1篇单道地震
  • 1篇地震反射
  • 1篇东南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构造
  • 1篇异常沉降
  • 1篇永暑礁
  • 1篇有效弹性厚度
  • 1篇上新世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盆地
  • 1篇琼东南盆地
  • 1篇热流
  • 1篇热演化
  • 1篇珠三坳陷
  • 1篇西沙海域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北部陆缘
  • 1篇南海北缘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长沙矿山研究...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5篇陈梅
  • 3篇施小斌
  • 3篇于传海
  • 2篇杨小秋
  • 2篇詹文欢
  • 2篇赵俊峰
  • 2篇郭磊
  • 1篇孙杰
  • 1篇姚衍桃
  • 1篇任自强
  • 1篇尚振华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5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沙地块南薇隆起区的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被引量:1
2017年
南薇隆起区地处南沙地块西北部,紧邻西南次海盆,周围发育大量陆缘裂解盆地。裂陷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块经历了中生代末期至古近纪裂谷拉张,并随晚始新世的海底扩张向南漂移至现今位置。结合区域以往地震剖面和钻井数据,分析了2013年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Nan-1),总结了南薇隆起区的地震反射特征。认为南薇隆起区主要由南部裂陷下沉带和北部埋藏火山隆起带两个结构单元组成。从北到南,埋藏火山隆起带跨越约63km的范围,裂陷下沉带跨越约58km的范围。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了该区向海盆侧隆起且在SE向成带的特征。南薇区具有拉张背景,其形成与演化主要是与西南次海盆的扩张作用,以及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地块的碰撞作用等有关。自上新世以来,整个南薇隆起区进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地壳稳定性较好。
郭磊詹文欢尚振华陈梅冯英辞
关键词:地震反射南沙海域永暑礁
南海北缘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被引量:10
2017年
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是盆地基底垂向升降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历史,而且可能记录了深部地质过程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证据显示,雷琼地区深部存在延伸到下地幔的柱状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深部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利用地震资料和钻孔资料,采用回剥和应变速率反演技术,计算了珠三坳陷各构造单元的构造沉降曲线和理论构造沉降曲线。结果显示,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可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张裂慢速沉降(65~49.5 Ma),张裂期快速沉降(49.5~30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Ⅰ(30~23.03 Ma),裂后加速沉降(23.03~16.5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Ⅱ(16.5~0 Ma)。珠三坳陷在裂陷期存在沉降亏损现象,裂后期存在300~800m异常沉降可能是对前期沉降不足的补偿,可能与裂陷期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和消退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23.03~10.5 Ma珠三坳陷构造沉降中心发生北东向的迁移,是否与深部异常体活动有关或受区域应力场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陈梅施小斌施小斌任自强于传海
关键词:构造沉降异常沉降珠三坳陷
西沙海域上新世以来火山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6
2017年
2013年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西沙海域的火山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火山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性特征。地震剖面显示:西沙南部存在大约10个火山构造,具有不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的熔岩流侵入火山周围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此外,在西沙西部边缘和中部分别发现有单个火山构造,岩浆侵入火山体周围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岩浆侵入体和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测区内火山活动集中在上新世和第四纪两个时期。上涌的深源地幔岩浆弱化了地幔岩石圈并继续沿着先存断裂向上涌至古海底,可能是该区域火山形成机制。
冯英辞詹文欢孙杰姚衍桃郭磊陈梅
关键词:西沙海域火山上新世单道地震
南海北部陆缘热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9
2017年
热流调查和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是油气地热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沉积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往往叠加了特殊构造事件。通过热流调查和构造热演化数值计算可以更好地约束这些特殊过程,重建更为真实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该文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中段热流变化特征分析和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探讨了影响其热流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可分3个热流分区:北部陆架与上陆坡区(50~70mW/m^2)、中央坳陷带深水区(70~85mW/m^2)和盆地东部深水区高热流带(>85mW/m^2);珠江口盆地中段从陆架往海盆方向热流呈阶梯式抬高,西江凹陷平均热流为55mW/m^2,番禺低隆起为58mW/m^2,白云凹陷为70mW/m^2,下陆坡区为85mW/m^2;陆坡区高热流不仅与岩石圈强烈减薄相关,而且还受到岩石圈破裂时引起的深部热物质上涌的影响,后者对现今陆坡区还有约20mW/m^2的热流贡献;琼东南盆地东部高热流值则主要受到晚中新世以来的岩体侵位热事件的影响,岩体侵入热事件对现今热流值贡献可达10~25mW/m^2。分析表明,在南海深水盆地开展构造热演化数值计算时,需要考虑沉积过程、海底扩张以及岩浆活动等影响因素。
施小斌于传海陈梅杨小秋赵俊峰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白云凹陷琼东南盆地热流
南海重力异常的沉积层密度改正及其对区域构造特征分析的意义被引量:13
2017年
南海位于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自晚中生代以来历经张裂作用、海底扩张以及印藏碰撞、菲律宾海板块西向运动等构造事件的叠加改造,不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格局,而且堆积了厚薄不均的沉积层.为了考察沉积层密度改正对利用重力资料分析南海不同尺度构造特征的影响,本文利用南海各区域不同深度沉积层的地震波速度及钻孔密度等数据,建立了沉积层与沉积基底密度差随深度变化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基于该关系式,计算了南海沉积层相对基底密度低而产生的重力异常值.结果显示,南海沉积层的重力异常值在海盆区介于-40^-60 mGal,而在堆积巨厚沉积物的莺歌海盆地可达到-135 mGal;相对于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经沉积层重力异常改正后的地壳布格重力异常更能突出深部不同尺度的密度结构和莫霍面的起伏特征,其总水平导数模更突显了南海西北部红河断裂带的海上延伸;利用谱分析技术估算岩石圈强度时,经沉积层重力异常改正的地壳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获得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值更为符合地质实际,特别是在长条形的巨厚沉积区如莺歌海盆地和马来盆地.分析表明,重力异常的沉积层密度改正对揭示南海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传海赵俊峰施小斌杨小秋任自强陈梅
关键词:有效弹性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