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美玲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薤白
  • 8篇瓜蒌
  • 8篇瓜蒌薤白
  • 6篇滴丸
  • 4篇心肌
  • 4篇心肌缺血
  • 4篇缺血
  • 4篇抗心肌
  • 4篇抗心肌缺血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灌注损伤
  • 1篇单向灌流
  • 1篇单向灌流法
  • 1篇毒性
  • 1篇毒性实验
  • 1篇心肌缺血-再...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机构

  • 8篇皖南医学院
  • 1篇马鞍山天福康...

作者

  • 8篇魏美玲
  • 7篇鄢海燕
  • 7篇邹纯才
  • 3篇徐新颖
  • 2篇杨洋
  • 2篇张艳红
  • 2篇黄馨
  • 1篇郑成
  • 1篇杨友运
  • 1篇陈雪娇

传媒

  • 3篇中药材
  • 2篇国际药学研究...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瓜萎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滴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的作用,以期阐明瓜蒌薤白滴丸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和相关机制,为其投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临床...
魏美玲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文献传递
瓜蒌薤白滴丸及其组方药味的药效学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对瓜蒌薤白滴丸及其组方药味的抗心肌缺血药效进行研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药物组9组,分别灌胃给予瓜蒌、薤白及瓜蒌薤白白酒汤(均相当于生药22.5 g/kg),瓜蒌薤白滴丸3.75、11.25、22.5、33.75、45 g/kg及复方丹参滴丸0.085 g/kg,1次/d,干预7 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ISO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ST段的变化;测定血浆SOD、NO、HDL-C、MDA、CAT、LDH、CK水平;对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瓜蒌薤白滴丸22.5、33.75、45 g/kg组分别有10、11、12个时间点ST段明显回落(P<0.05),回落时间点数多于其他各组;瓜蒌薤白滴丸22.5、33.75 g/kg能同时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血浆SOD、MDA、CAT、NO、HDL-C、LDH及CK水平(P<0.05或P<0.01);瓜蒌薤白滴丸各剂量均能改善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瓜蒌薤白滴丸能有效对抗ISO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效果优于瓜蒌、薤白单用及瓜蒌薤白白酒汤。
鄢海燕邹纯才魏美玲高征征杨洋
关键词:抗心肌缺血药效
瓜蒌薤白滴丸的长期毒性实验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瓜蒌薤白滴丸对大鼠长期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健康SPF级大鼠12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瓜蒌薤白滴丸低、中、高剂量组(15,45,135 g·kg-1·d-1,相当于瓜蒌薤白生药),日剂量分别为成人用量(0.42 g生药·kg-1)的5.71,17.13,51.39倍,灌胃给药,连续90 d(1次/天)。每天观察大鼠一般生理指标。并于给药30,90 d,停药恢复15 d后,各组分别取雌雄大鼠各5只,腹主动脉取血后处死动物,进行血液细胞学与血液生化学检查,取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脑、肾上腺、卵巢、睾丸)计算脏器指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给药30,90 d,低、中、高3个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出现个别指标如NEUT#降低,LYM#降低,MCH降低、MCHC降低、GLU升高等异常,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在停药15 d后恢复正常,并未见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病理变化。结论:瓜蒌薤白滴丸在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长期毒性反应,在规定剂量下服用较安全。
邹纯才鄢海燕魏美玲高征征杨洋
关键词:长期毒性
瓜蒌薤白配伍变化对瓜蒌中槲皮素药动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采用HPLC-DAD测定瓜蒌薤白提取液及单味瓜蒌提取液灌胃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中槲皮素的浓度,探讨瓜蒌薤白配伍对瓜蒌中槲皮素药动学的影响。方法:血浆用乙腈除蛋白后,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氮气挥干乙酸乙酯,残渣用甲醇溶解,HPLC分析测定。采用DAS 2.0数据处理软件及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及比较。结果:瓜蒌薤白提取液及单味瓜蒌提取液给小鼠灌胃后,槲皮素在小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但两组t1/2α、t1/2β、AUC0-t、AUC0-∞、Cmax、tmax、Ka、K10、K12、K21、CL/F、V1/F药动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瓜蒌薤白汤中薤白对瓜蒌中槲皮素的药动学特征具有显著影响,可促进槲皮素的吸收分布,减缓其在体内的消除,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鄢海燕邹纯才魏美玲黄馨张艳红陈雪娇
关键词:瓜蒌薤白配伍槲皮素药动学
瓜蒌薤白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GX)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DK)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D)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GX提取物中DK的浓度变化,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GX提取物中DK的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回肠和结肠,且三部分肠段间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大于十二指肠的吸收(P<0.05);不同浓度的GX提取物中的DK的K_a值和P_(app)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GX提取物中DK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空肠、回肠和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GX提取物中DK的K_a值和P_(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邹纯才鄢海燕徐新颖黄馨张艳红王静魏美玲
关键词:单向灌流法
瓜蒌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的谱效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滴丸HPLC特征图谱与抗心肌缺血药效间的关系。方法:建立瓜蒌薤白滴丸的HPLC特征图谱,瓜蒌薤白滴丸5个剂量组(生药3.75、11.25、22.5、33.75、45 g/kg),分别给小鼠灌胃,1次/d,连续7 d,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造模后90 min,测定血浆肌酸激酶(CK)值,采用灰关联度法研究瓜蒌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的谱效关系。结果:随着给药剂量由3.75 g/kg增加到33.75 g/kg,瓜蒌薤白滴丸各共有峰与CK的关联度也逐渐增加,至45 g/kg时降低。不同给药剂量关联度随共有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33.75 g/kg组8号峰与药效关联度的变化趋势与其他4组相反,22.5、33.75、45 g/kg组11、24、37号峰与药效关联度的变化趋势与3.75、11.25 g/kg组相反。5个剂量组中谱效的关联序并不一致,分别为(前15个色谱峰):11>37>24>30>8>21>2>16>1>3>20>15>12>19>7;11>37>30>8>21>24>2>1>16>3>27>12>22>20>10;8>30>1>2>21>27>31>22>16>12>3>10>9>20>4;1>2>27>21>31>22>12>16>9>3>10>4>17>30>20;8>30>1>2>21>27>31>22>16>12>3>9>10>20>17。结论:瓜蒌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作用来自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多种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随着给药剂量的不同,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的关联顺序并不相同,但5个剂量组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较为一致,该成分群的存在为瓜蒌薤白滴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鄢海燕邹纯才魏美玲杨友运费富奇徐新颖
关键词:抗心肌缺血作用灰关联度谱效关系
瓜蒌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滴丸(GX)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经筛选合格的SPF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GX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分别给予相当于原药22.5 g/kg和85.05 mg/kg的滴丸,1次/d,给药7 d,末次给药后1 h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30 min后,解结扎120 min进行MIRI造模。记录造模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测定血浆肌酸激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红蛋白(MYO)含量,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伊文思蓝灌注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百分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X可对抗MIRI过程中心电图ST段的抬高,明显降低大鼠血浆CK-MB、MYO、CTNT含量(P<0.05或P<0.01),改善心肌细胞纤维排列紊乱的状况,减轻心肌细胞组织间的水肿,减少肌纤维间的炎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降低心肌梗死百分率(P<0.01)。结论 GX对大鼠MIRI有保护作用。
邹纯才魏美玲鄢海燕郑成徐新颖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瓜蒌薤白滴丸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优化瓜蒌薤白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硬度、圆整度、拖尾、粘连等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从基质的选择、基质与药物的配比、滴速等几个方面对瓜蒌薤白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为以PEG6000作为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g/g)=1∶2,滴速为30d/min。结论:选取的滴丸制备工艺合理,制备的滴丸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魏美玲鄢海燕张五二邹纯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