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婧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清
  • 2篇针刺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清MMP-...
  • 1篇血清SCD4...
  • 1篇硬化斑块
  • 1篇粥样硬化斑块
  • 1篇金属蛋白
  • 1篇金属蛋白酶
  • 1篇颈动脉粥样硬...

机构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作者

  • 2篇李洪涛
  • 2篇于学平
  • 2篇滕伟
  • 2篇孙晓伟
  • 2篇贾宁
  • 2篇刘芷妤
  • 2篇黄婧
  • 1篇栾仲秋
  • 1篇马增明
  • 1篇栾俊琦

传媒

  • 2篇中医药信息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针刺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MMP-9在针刺防治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9例(脱落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脂水平和血清MMP-9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TC、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TG变化不明显;治疗组对TC、LDL-C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MMP-9水平在治疗前均有较高表达,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2周,其水平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较治疗前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1)针刺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TC、LDL水平,继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堆积、促进斑块消退;2)针刺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减轻对斑块内Ⅳ型胶原的降解、促进斑块稳定,进而发挥其防治脑梗死的作用。
孙晓伟栾仲秋李洪涛黄婧刘芷妤马增明于学平滕伟贾宁
关键词:针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9
针刺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干预急性脑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入院24h之内开始针刺治疗,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于疗前、疗后3天、7天、14天、28天,检测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8天,采用NIHSS评分评估两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变化;行颈动脉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形态、大小、范围)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4天、28天血清s CD40L水平均较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28天后,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后两组斑块的厚度差值和面积差值可以得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配合运用针刺疗法可降低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并且对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孙晓伟李洪涛栾俊琦贾宁刘芷妤于学平滕伟黄婧
关键词:针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溶性CD40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