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 作品数:11 被引量:114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中国地区海风(锋)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2年 海风锋是海风环流前缘形成的锋面,具有类似于冷锋的特征.海风锋能触发强对流,造成沿海地区雷暴等灾害性天气,是沿海地区气象研究的重点对象.随着数值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已成为气象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因此,海风(锋)的数值模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地区海风(锋)的数值研究不断开展,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了加深对海风(锋)数值模拟的认识,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对中国地区海风(锋)数值模拟进行了概述,重点讨论了海风三维结构与演变以及背景风、地形、城市热岛和大气稳定度对海风(锋)的影响.此外,本文也归纳总结了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对海风(锋)模拟的影响以及海风(锋)的大涡模拟研究.最后,对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依斯拉木·吾拉音 苗峻峰 冯文关键词:海风锋 数值模拟 地理环境 西安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观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该文分析了西安地区的AQI指数以及PM_(2.5)、PM_(10)、CO、NO、O_3、SO_2 6种污染物浓度在2013年7月到2014年4月的每小时观测数据,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各污染物不同时间尺度(小时、日、周、月)的浓度变化特征,分析了各个污染物之间的相关系数,对各个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M_(2.5)、PM_(10)、CO、NO_2、O_3、SO_2的平均浓度和标准差分别为:(92.37±75.59)μg/m^3、(166.79±106.27)μg/m^3、(2.16±2.39)mg/m^3、(51.01±20.84)μg/m^3、(36.85±34.44)μg/m^3、(36.97±30.62)μg/m^3、(39.99±31.27)μg/m^3。PM_(2.5)、PM_(10)以及CO浓度都是在中午12时以及夜间12时左右达到峰值,在下午或傍晚达到低谷;O_3则是白天浓度高,夜间浓度低,清晨达到一天中的极小值;研究还发现,O_3浓度在周末要高于工作日,CO、SO_2却是周末浓度低于工作日浓度;PM_(2.5)和PM_(10)浓度都在冬季达到峰值,在夏季达到低谷,O_3浓度则是在夏季明显高于冬季。O_3与其他所有污染物之间都呈负相关,而其他污染物之间都是正相关。 朱新胜 朱宽广 谢旻 李明高 冯文 欧阳琰 汤文芙关键词:大气污染 气溶胶 臭氧 海南岛雷暴大风天气形势和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22年 利用海南岛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和海口站探空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4-2018年海南岛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5-8月的午后到傍晚时段,最大阵风风速大部分在8级及以上。(2)雷暴大风的环流形势可以分为三类,即西南热低压型、季风槽型和冷锋型,其中季风槽型根据槽线位置可以分为华南沿海槽型和南海低压槽型。(3)西南热低压型雷暴大风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最大,上干下湿,垂直风切变较小;冷锋型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最小,上干下湿,垂直风切变最大;季风槽型的大气不稳定能量较大,整层较湿,垂直风切变最小。(4)季风槽天气形势下发生雷暴大风时,较容易伴随短时强降水天气,西南热低压型的雷暴大风风力比其他类型更大。 柯元惠 马明明 郑艳 冯文关键词:雷暴大风 与海南岛秋季暴雨有关的一类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对惯性重力内波方程组分别通过线性和非线性求解探讨造成2010年10月海南岛一次特大暴雨中一类热带中尺度涡旋生成发展的动力、热力机制,研究发现:(1)在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冷高压南侧反气旋性纬向水平风切变大值区、静力不稳定大气层结、积云对流潜热释放、低空急流、适当强度的冷空气有利于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形成和发展;(2)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的孤立波解与这类热带中尺度涡旋有很好的联系,在静力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下,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形态主要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所决定,即潜热加热下的孤立波解要求热带中尺度涡旋在垂直方向是一个浅薄的涡旋系统;另外强盛的对流凝结潜热对热带中尺度涡旋垂直运动振幅的增强起主要作用,更有利于涡旋的发展和维持。基于天气事实分析的理论研究为深化影响海南的热带中尺度涡旋乃至南海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机理认识进行了探索。 吴俞 李国平 冯文关键词:非线性 海南省冬季暴雨时空分布及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4 2021年 利用1951—2016年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海南岛冬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并以2008年12月27—28日和2013年12月14—15日两次冬季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分析海南岛冬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及其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近66 a来,海南岛冬季暴雨多发生在初冬(12月),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2000年以后冬季暴雨出现频繁;(2)海南岛冬季暴雨日数和雨量均自西向东逐渐递增,其中心均位于东南部的万宁地区;(3)典型冬季暴雨过程中,海南岛位于南支槽前、冷高压底后部,低层有偏东风急流维持,南支槽较常年偏强偏南,冷空气势力偏弱,加强的槽前扰动使得海南上空西南风异常增强,且出现了较强的水汽通量散度负异常(尤其是海南岛东部为负异常大值区),为海南冬季暴雨的发生提供水汽和扰动。 杨薇 杨薇 冯文 冯文关键词:冬季暴雨 环流异常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8 2016年 利用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环境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浓度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臭氧浓度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近海城市臭氧年均浓度较高,均高于60μg·m-3,内陆城市浓度较低,均低于50μg·m-3,而NO2分布与之相反,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长三角地区四季臭氧日变化皆为典型的单峰型,夏季日最小值出现在06:00,其他季节推迟约1 h,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5:00前后。夏季臭氧日变化的峰值浓度最大,为168μg·m-3,冬季臭氧日变化的峰值浓度最小,为85μg·m-3。 刘芷君 谢小训 谢旻 王体健 朱新胜 欧阳琰 冯文 朱宽广 束蕾关键词:臭氧污染 华南地区人为热排放特征 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199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年鉴》中海南、广东、广西以及香港的能源消费与人口数据,分析上述地区人为热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和广西的人为热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1995—2014年其年均人为热通量分别从0.09、0.47和0.16 W·m^(-2)逐步增长到0.49、1.68和0.44 W·m^(-2)。人为热排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2010年在珠三角、潮汕地区主要城市、湛江以及海口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相对人为热高值区,其中广州等大城市最大值约为50 W·m~^(-2),香港超过100 W·m~^(-2)。这种分布与工商业发展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随着人为热排放的快速增长,其对该区域局地气候以及空气质量将造成愈来愈大的影响。 朱宽广 赵卫 谢旻 朱新胜 李明高 冯文关键词:城市化 能源消费 中国第一代再分析产品CRA对琼州海峡海雾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为研究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研发的中国第一代全球再分析产品CRA(CMA Global Reanalysis)对海雾模拟的适用性,将CRA与欧洲中心再分析产品ERA5(the 5th Generation of ECMWF Reanalysis)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产品FNL(Final Reanalysis Data)分别作为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驱动的初边界条件,对发生在琼州海峡的一次持续性海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将3种再分析产品作为初始场均能模拟出琼州海峡海雾发展过程。CRA和ERA5模拟的海雾在偏东风下开始发展,风向转为东北风后消散。CRA模拟的海雾强度最强且维持时间最长,FNL模拟的底层风场较早转为东北风,海雾消散早。在垂直方向上,ERA5和CRA模拟的海雾发展高度与实况接近,FNL则明显偏低。CRA中较低的逆温层以及近地层温度将水汽聚集在低层,使得海雾可以持续发展并长时间维持。在加入实时更新的高分辨率海温后,模拟的气海温差场更精细,可反映出琼州海峡中部及东部气海温差小于0.5℃的区域,模拟海雾发展的能力更强。 杨薇 杨薇 冯文 冯文 冯文关键词:琼州海峡 数值模拟 南京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夏季臭氧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南京基准地面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南京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利用2007年南京草场门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探讨O3同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并分析气象要素改变对污染的可能影响,结合WRF-CALGRID模式基于2008年7月的情景模拟研究1990年代以后南京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气象要素变化的贡献,并分析其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南京气温呈现增长趋势,平均风速、大气湿度、日照时数呈现降低趋势.气温与O3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较小的风速和相对湿度有利于O3的生成.城市下垫面的增加使得南京城区气温增高超过1℃、风速减小0.4m/s、湿度下降0.5g/kg、混合层高度增加100m.气象要素的改变使地面NOx浓度减小,最大减小量超过6×10^-9.对O3浓度的影响有增有减,南京市北部、西部增加,增加量超过2×10-9,主要受温度增加、风速减小以及NO的垂直输送影响;主城区的南部、东部O3浓度减小,减少量1×10^-9~3×10^-9,主要受混合层高度增加的影响. 朱宽广 谢旻 霍云怡 王体健 冯文 朱新胜 陈飞 欧阳琰 符传博 唐家翔关键词:下垫面 气象要素 臭氧 中国地区人为热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015年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各省份的非再生能源消费资料和2.5min×2.5min分辨率的人口格点数据,对中国地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为热通量随时间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长加速,1985年到2000年从0.09W/m2增长到0.16W/m2,而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0.38W/m2.中国地区的人为热排放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人为热的污染很严重;在华中地区,人为热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圈;在东北地区,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区域人为热污染也较为严重;而在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人为热排放量很小,仅在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区域较大.历年来全国年均人为热的最大值都出现在上海,其中2010年最大,为113.5W/m2,上海人为热排放的年均值增长明显,可达到0.6W/m2/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热的排放愈来愈强,热污染对城市和区域的气候以及空气污染的影响也会越来越重要. 谢旻 朱宽广 王体健 冯文 朱新胜 陈飞 欧阳琰 刘芷君关键词:能源消费 热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