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莹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多波束
  • 1篇多波束测深
  • 1篇多波束测深系...
  • 1篇多波束测深仪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声速
  • 1篇声速仪
  • 1篇声学多普勒流...
  • 1篇剖面仪
  • 1篇浅海
  • 1篇西太平洋
  • 1篇夏季
  • 1篇海面
  • 1篇海面风
  • 1篇海面风速
  • 1篇反演
  • 1篇风速
  • 1篇SVP
  • 1篇测深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齐鲁工业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洋环...

作者

  • 4篇吕连港
  • 4篇刘宗伟
  • 4篇杨光兵
  • 4篇杨春梅
  • 4篇姜莹
  • 3篇刘洪宁
  • 1篇林丽娜
  • 1篇刘娜
  • 1篇姜莹
  • 1篇张超
  • 1篇陈钊
  • 1篇张超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浅海的声传播损失反演海面风速
2015年
声信号在浅海环境传播时,经过海面风浪的不断散射,传播损失会相应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声传播损失计算海面波高,利用风浪充分成长时波高与风速的关系,对海面风速进行反演,并针对声速剖面在有无跃层两种情况下反演过程的异同进行讨论。利用模拟仿真与2013年黄海声传播实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刘洪宁吕连港杨光兵姜莹杨春梅刘宗伟
关键词:风速
夏季加拿大海盆海冰边缘区声体积后向散射强度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声信号的体积后向散射强度是声传播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海冰边缘区的声体积后向散射强度研究对深入认识北极声场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取的数据资料研究了海冰边缘区声体积后向散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加拿大海盆海冰边缘区是声体积后向散射强度的明显过渡区。无冰海面(海冰密集度小于15%)海洋深层水的声体积后向散射强度明显大于密集海冰区域的海水(海冰密集度大于50%)。讨论了声体积后向散射强度与海冰融化之间的关系,造成融冰区声体积后向散射强度增大的原因是水下悬浮泥沙、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增加。根据海冰密集海域的海水后向散射强度弱的特点,对北极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测流仪(LADCP)观测的设置提出建议。
刘洪宁吕连港刘娜杨光兵姜莹杨春梅刘宗伟林丽娜
基于船载ADCP和LADCP观测的南海声散射层被引量:3
2016年
依据2012年ROSE航次船载ADCP和LADCP的观测数据,对南海秋季声散射层的垂向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估算出的散射层中散射体的垂向迁移速度,对散射体类型进行了分析。观测结果表明,南海存在着2个声散射层,一个声散射层位于0~200m,散射强度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即白天弱,夜晚强;另一声散射层则处于300~500m的深度,其散射强度的日变化与另一个相反,白天较强,夜晚变弱。通过计算可得,散射体的垂向迁移,在傍晚时分运动方向向上,速度约为1.74cm/s;而凌晨左右运动方向向下,速度约为1.39cm/s。观测结果还表明,ADCP和LADCP的观测结果能够互相补充,更有利于对声散射层的细致研究。
陈钊吕连港杨光兵姜莹刘洪宁杨春梅刘宗伟
关键词:日变化
基于多波束测深仪的西太平洋声散射层测量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声散射层的垂向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分析了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水体影像数据。观测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存在着两个声散射层,一个声散射层位于0~200 m,另一个声散射层位于500~700 m,两个声散射层散射强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上层散射层的散射强度呈现白天弱,夜晚强的特征,而下层散射层的散射强度日变化规律与上层相反,并且发现深散射层的厚度也存在日变化特征;分析了此种方法的优缺点,对以后声散射层的观测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利用同时下放的声速仪(SVP)的温度和深度数据对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LADCP)的观测结果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声散射层垂向位置分布。
张超吕连港张超吕连港姜莹姜莹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系统西太平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