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征

作品数:78 被引量:179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自动化与计算...
  • 20篇机械工程
  • 18篇电子电信
  • 16篇理学
  • 7篇文化科学
  • 6篇化学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微流控
  • 10篇微流控芯片
  • 9篇微装配
  • 7篇电泳
  • 7篇电泳分离
  • 7篇毛细管
  • 7篇毛细管电泳
  • 6篇注塑
  • 6篇流体
  • 6篇教学
  • 5篇微流体
  • 5篇显微视觉
  • 5篇机器视觉
  • 5篇传感
  • 4篇电动
  • 4篇有限体积
  • 4篇注塑成型
  • 4篇微操作
  • 4篇微操作系统
  • 4篇芯片

机构

  • 78篇大连理工大学
  • 4篇苏州鼎汗传感...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北京长城计量...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飞行自动...

作者

  • 78篇徐征
  • 44篇刘冲
  • 24篇王立鼎
  • 18篇刘军山
  • 16篇王晓东
  • 8篇杜立群
  • 8篇黎永前
  • 8篇崔岩
  • 6篇陈莉
  • 5篇任同群
  • 5篇王大志
  • 4篇梁军生
  • 4篇李经民
  • 4篇陈义
  • 3篇陈国强
  • 3篇杨季玲
  • 3篇杨铎
  • 3篇罗怡
  • 3篇王俊尧
  • 3篇陈阳

传媒

  • 13篇光学精密工程
  • 6篇教育教学论坛
  • 5篇中国机械工程
  • 5篇传感器与微系...
  • 4篇分析化学
  • 4篇纳米技术与精...
  • 3篇中国微米纳米...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分析科学学报
  • 2篇计算力学学报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机电工程技术
  • 2篇传感技术学报
  • 2篇计测技术
  • 2篇实验室科学
  • 1篇制造业自动化
  • 1篇电子测量技术
  • 1篇塑料工业
  • 1篇小型微型计算...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1篇2005
  • 2篇2004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研究生微纳米制造技术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2017年
本文结合"微纳米制造技术"课程特色,将国外微纳米制造方向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探讨了"微纳米制造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实践方法。
王大志任同群徐征崔岩李经民梁军生刘军山刘冲
关键词:双语教学研究生课程
面向钢轨监测传感网在线调试的网关研制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工程应用中钢轨监测传感网现场调试的实际需求,研制了一种可用于无线传感网在线调试的网关,设计并实现了网关的硬件电路,开发了由数据接口层、业务逻辑层及用户界面层组成的上位机在线调试软件,制定了一种可减少现场数据丢失率的完整性维护策略。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在线调试网关数据传输可靠、响应速度快、体积小、便于携带,适用于钢轨监测传感网现场的快速调试和维护。
刘冲傅昊陈义徐征王天娆
关键词:无线传输网关数据完整性
基于机器视觉的微装配控制策略及软件架构被引量:21
2009年
研究了装配控制和软件架构等微装配的重要环节,分析了微装配的具体需求、工作流程和人机交互,提出先看后动的微装配控制模式。采用由任务层、策略层和行为层组成的分层控制架构,建立了基于显微机器视觉的微装配平台。围绕可复用性要求,分析软件中核心类的结构和对象间关系,采用面向对象的聚集关系构造任务层和策略层中的主要对象,最终实现了微装配控制软件。基于本文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微装配实验,所装配的微系统为微挠性摆动系统,由6个微小零件组成,所有零件上均无人工标。对其关键技术指标的测量和对比结果表明:自动装配与手动装配的同轴度误差平均值相近,而对称度误差平均值有所改善,自动装配的各项指标不确定度优于手动装配,装配的微系统其一致性有明显改善。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可有效地用于复杂微系统的装配,且具有较高的人机交互性、鲁棒性和可复用性。
徐征王晓东程新宇罗怡王立鼎
关键词:微装配人机交互软件架构机器视觉
MEMS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MEMS设计是微机电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MEMS设计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分析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然后从教学内容构建、软件工具选择和互动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性探索。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改进措施显著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徐征崔岩刘冲刘军山王大志杜立群
关键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一种基于等温扩增的便携式核酸检测系统
2022年
针对病原体核酸现场即时检测的需求,研发了一种基于等温扩增的便携式核酸检测系统。主要由温度控制模块、样品移动模块和荧光检测模块组成,可以同时检测16个样品。温度控制模块使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变温元件,控温精度为±0.1℃。样品移动平台基于Core XY平面运动结构,采用同步带传动,显著减轻了检测系统的重量。荧光检测模块采用发光二极管和硅光电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和荧光探测器,具有尺寸小、功耗低等特点。上述3个模块均通过下位单片机进行控制,单片机通过串口与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上位工控机进行通信,然后利用开发的控制软件进行检测参数的设置。利用研发的系统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进行了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的核酸检测实验,在45 min内便获得了检测结果。
谭智广徐征吴梦希刘军山
关键词:核酸检测
基于机器视觉的微小型零件精密装配(英文)被引量:10
2009年
基于机器视觉的精密装配是实现微小型零件自动组装的重要方法.所研制的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装配系统解决了某小型产品装配中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待装配的零件尺寸相差大、形状和特征多样、表面质量差别较大、需要同时保证组装的位置精度和形位公差等.采用Canny边缘提取、圆的最小二乘拟合、轮廓提取、质心主轴计算、图像拼接等方法实现了待装配零件的识别定位,通过设备坐标系统的转换保证了小型零件的精确装配.实验结果表明装配精度小于40μm.
王晓东程新宇徐征罗怡刘超
面向典型微流控芯片的流场测速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介绍了微流体流动特性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选用激发光源、荧光显微镜和高精度CCD摄像机等建立了显微粒子图像测速装置,用于测量微流控芯片内部电渗流流动特性,并给出显微成像单元、激发光源、示踪粒子的技术指标和适用范围.根据微流控芯片的特征尺寸和内部电渗流速度,分析了应用显微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微流场速度分布的测量分辨率、测量精度、测速范围等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场强度100V/cm、宽度50μm的玻璃微通道内,硼砂电渗流速度约为220μm/s,放大倍率低于40倍,MicroPIV动态测速范围能满足流场测速要求;选用直径300nm的荧光粒子,在高于10倍放大倍率下,粒子像大于3个CCD像元的尺寸,可以进行观测;MicroPIV测速系统的测速精度则与光学系统、图像处理技术、电场力、布朗运动等有关系.
刘冲徐征陈阳黎永前王立鼎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微流体
一种基于操纵杆控制微操作系统三维运动的方法被引量:12
2001年
介绍了一种操作杆控制微操作系统的三维运动的新方法 ,其利用一种通用的操纵杆 ,基于windows环境下 ,通过对微操作系统的步进电机部分进行细分控制和操纵杆特性参数的设定 ,利用立体视觉成像系统 ,实现微操作系统的三维运动精密控制 ,操作台行程 5 0mm ,控制精度可达 0 .3μm。
王英翘徐征刘冲王立鼎
关键词:微操作系统步进电机操纵杆
基于电动微纳流体的离子高效富集研究进展
面向基于电动纳流体的离子高效富集,从理论、微纳制造、测试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开展如下研究:(1)以Poisson-Nernst-Planck模型为基础,计算了双电层排阻效应、离子输运电泳和流体流动-电渗流对纳米富集的作用机...
徐征王俊尧胡帅龙刘冲李永奎王立鼎
关键词:免疫分析
文献传递
微小圆片零件装配自动化与组装夹具研究
2023年
微小圆片类零件尺寸小、重量轻。装配时存在操作困难、易受扰动,以及由于遮挡等原因不易通过机器视觉进行识别和轮廓提取。针对该类微小零件装配中自动化锁紧问题,提出了小零件装配的新方法,用大零件夹持小零件进行装配操作。结合此方法研制了自动化装配系统,并设计了具有逆序摆放,顺序装配特点的组装夹具。大零件夹持端采用曲率悬臂梁结构,两侧呈中心对称布置,可以夹持不同直径的圆片零件。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仿真表明,悬臂梁根部为主要失效部位,最大应力小于选取材料的屈服强度。自动化装配实验表明,某组件的中间片与上片、下片同轴度分别优于ϕ0.02和ϕ0.04,研制的组装夹具已应用于组件的装配生产,该方法也为其他微小型零件装配提供新的思路。
韩策王晓东徐征卢世勤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