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珊珊

作品数:12 被引量:100H指数:7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坡面
  • 4篇河岸带
  • 3篇植被
  • 3篇黄河
  • 3篇北江流域
  • 2篇水土
  • 2篇水土保持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缓冲带
  • 2篇黄河下游
  • 2篇汇流
  • 2篇河岸
  • 2篇河岸缓冲带
  • 2篇产沙
  • 1篇地形
  • 1篇地学信息
  • 1篇地学信息图谱
  • 1篇电网
  • 1篇信息图谱

机构

  • 11篇河南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 12篇徐珊珊
  • 10篇赵清贺
  • 4篇丁圣彦
  • 4篇吴长松
  • 2篇左宪禹
  • 2篇马丽娇
  • 1篇汤茜
  • 1篇刘世梁
  • 1篇周云凯
  • 1篇卢训令
  • 1篇白秀玲
  • 1篇赖纪东
  • 1篇苏建徽
  • 1篇刘倩
  • 1篇张启斌
  • 1篇刘璞
  • 1篇宁立新
  • 1篇李培君
  • 1篇吴东星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电力系统自动...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科研信息化技...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微电网主动小干扰稳定性评估方法被引量:1
2023年
微电网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多采用基于系统线性化模型的特征值分析法,在系统模型及参数已知情况下可获得准确结果。然而,具有低惯性、弱阻尼特征的微电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系统拓扑及参数会动态变化。为此,文中提出一种主动小干扰微电网稳定性评估方法,该方法无须获取系统结构及准确参数,通过向系统注入电流脉冲,采集并提取电压动态响应曲线,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辨识响应曲线中振荡模态的参数,获得系统振荡模态的阻尼比以评估微电网小干扰稳定性。同时,为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在微电网结构和参数均已知情况下建立微电网的小信号模型,以求解的主导特征根与所提方法的辨识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分别基于MATLAB/Simulink及StarSim硬件在环软件建立系统仿真和实验平台,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赖纪东赖纪东苏建徽苏建徽徐珊珊
关键词:微电网小干扰稳定性希尔伯特-黄变换振荡模态阻尼比
河岸植被对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的阻控效果被引量:18
2018年
河岸植被在流域水土保持与非点源污染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河岸植被阻控坡面径流侵蚀产沙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该文通过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定量分析了北江干流河岸植被阻控坡面径流和侵蚀产沙的特征,探讨了河岸植被对径流与泥沙相互关系的影响以及河岸植被阻控效果与坡度和放水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的存在延迟了坡面初始产流时间、降低了坡面径流系数、减弱了径流侵蚀力,放水强度和坡度越大,坡面产流时间越早、径流系数越大、植被对径流的拦截效果越低,其中,植被对不同坡度上径流系数的平均阻控效果分别为3.35%、3.36%、4.28%和3.17%,对不同放水强度下径流系数的平均阻控效果分别21.69%、17.40%和10.01%,对坡面径流侵蚀力的阻控效果分别为60.00%、32.23%、27.29%和22.76%;(2)植被坡对坡面累积泥沙量的阻控效果分别为60.14%、32.83%、24.19%和20.86%,植被的存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并减少侵蚀产沙量和降低侵蚀泥沙中值粒径,植被阻控泥沙的效果大于其阻控径流的效果;(3)相关性分析表明,产流时间与累积泥沙量、粒径均呈显著负相关,植被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退流时间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径流系数、径流侵蚀力与累积泥沙量、粒径均呈显著正相关;植被对累积泥沙量和径流侵蚀力的阻控效果与随坡度和放水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河岸植被对坡面径流和泥沙具有不同的阻控效果,且受坡度和放水强度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保持与河岸植被建设提供支持。
赵清贺冀晓玉徐珊珊吴长松
关键词:植被径流坡面河岸带
北江干流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的梯度效应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结合GIS和RS技术,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了北江干流10km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特征及其水平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0 a间,林地是景观基质,其次是农田和水体;农田、草地和灌丛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增加趋势,林地和水体先增加后减少。在类型水平上,各景观组分的复杂度呈下降趋势,破碎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状态,而连接度呈现增强的趋势;在景观水平上,最大斑块和凝聚度指数在0~1 km有明显的峰值,形状指数随着缓冲区宽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聚集度指数与凝聚度指数呈现相反的趋势。
徐珊珊赵清贺吴长松曹梓豪
关键词:河岸缓冲带北江流域
坡面植被斑块水土保持功能的景观图谱表达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的定量思维,以地学信息图谱的图形思维方式反映植被空间格局和水土流失过程的关系,以河岸植被缓冲带水土保持功能为例,在构建坡面植被分布格局的景观图谱序列的基础上,利用渗透指数指示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分析不同植被格局下水土保持功能的变化,对坡面植被格局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景观图谱表达。结果表明,在斑块位置、方向、聚集程度、镶嵌方式4种植被斑块分布类型中,在相同植被盖度下,斑块方向和聚集程度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格局。通过对比不同植被分布类型的渗透值表明,植被分散于坡底并沿等高线方向或者与水流平行的方向分布时水土保持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坡面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识别、提高提供重要参考。
赵清贺徐珊珊刘世梁
关键词:地学信息图谱水土保持
基于坡面水文连通性的黄河下游河岸缓冲带植被格局优化被引量:16
2018年
河岸缓冲带作为河流-陆地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区,恢复以及优化其退化的植被系统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及实现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植被格局情景模拟和汇流路径长度指数,分析不同植被盖度和坡度下坡面水文连通性对植被格局的响应,探讨黄河下游河岸缓冲带水土保持效应的最优植被格局.结果表明:坡中格局-粗粒度-集群分布的植被配置方式所产生的汇流路径长度最小、水文连通性最弱,是抑制坡面产流汇流效果最优的植被格局类型.对于最优植被格局,其汇流路径长度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坡长越长,坡度的作用越明显,水文连通性在各坡度之间的差异越显著;汇流路径长度随植被盖度增加而减小,低盖度时各坡度之间的汇流路径长度差异明显,当盖度达到45%时,各坡度之间的汇流路径长度趋于一致、水文连通性差异较小.实证坡面汇流路径长度随植被盖度增加其降低趋势无规律性,而最优植被格局汇流路径长度随植被盖度增加均呈现出一致的先急剧后平缓下降趋势.在设置的5°~20°坡度范围内,最优植被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盖度变化过程中不同坡度之间汇流路径长度的差异,突显了河岸缓冲带植被格局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
曹梓豪赵清贺左宪禹丁圣彦张祎帆徐珊珊吴东星
关键词:情景模拟河岸缓冲带
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景观渗透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8年
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著,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徐珊珊赵清贺曹梓豪张祎帆
关键词:水土保持影响因素
北江干流河岸带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纵向梯度效应被引量:7
2018年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生态交错带,具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并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基于植物群落调查,探讨了北江干流河岸带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纵向环境梯度上植物物种α、β和γ多样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群落调查共记录植物59科116属136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居多,但样地间物种差异明显,物种出现频率低,其中只出现1次的物种数百分比高达48.7%~71.4%,表明河岸带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维持不同的物种共存,而不是单一物种的数量;(2)在纵向环境梯度上,α多样性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高海拔河岸带物种α多样性最高;(3)纵向环境梯度物种替代性表现出强烈的波动性和间断性,而相似性则呈现连续变化,这与河岸带保存物种多样性的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地形、气候要素等影响下物种分布相对不均有关;(4)γ多样性在纵向环境梯度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说明河岸带γ多样性在区域尺度上受多种环境梯度交互影响,但高海拔河岸带物种γ多样性高于低海拔河岸带。
赵清贺冀晓玉丁圣彦徐珊珊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梯度分析河岸带北江流域
北江红壤河岸坡面侵蚀水动力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受自然和人为干扰的交互影响,北江河岸带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严重。本研究基于野外原位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分析不同坡度(7°、9°、11°和15°)和放水强度(15、12和9 L/min)条件下红壤河岸坡面侵蚀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及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流速随放水量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放水量下与坡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雷诺数随着放水时间增加总体上呈增大趋势,但增幅较小,坡度对雷诺数的影响较复杂,无明显规律;弗劳德数随放水历时增加呈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各处理的平均弗劳德数均>1,说明坡面流均处于急流状态,且与坡度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阻力系数随着放水时间增加总体呈增大趋势,且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阻力系数与坡度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2)径流系数随放水历时增加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趋势,相同放水量下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同时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侵蚀产沙量随着放水历时的增加呈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且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3)侵蚀产沙量随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的增大而增大,且与二者之间均存在线性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鉴于河岸带作为阻滞坡地泥沙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屏障,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红壤河岸带坡面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吴长松赵清贺刘璞张祎帆卞子亓徐珊珊
关键词:红壤坡度放水冲刷
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带土壤性质空间变异及其对环境的响应被引量:17
2015年
土壤和植被作为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的根基,其空间分布与变异对河岸带生态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段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实验分析与冗余分析(RD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物理性质的横向梯度效应较为明显,随缓冲距离增大土壤容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土壤含水量呈相反趋势;不同缓冲区土壤的全磷(TP)、有效磷(AP)、全碳(TC)、有机碳(TOC)、全氮(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杨树人工林和柳树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均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石开究区土壤TOC与TN、NO_3^--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H_4^+-N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TC和TOC含量均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粘粒极显著正相关.RDA结果显示土壤TOC和NH_4^+-N含量随乔木层高度和盖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TP与NO_3^--N随乔木层树木胸径和草本层植物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NH_4^+-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增的趋势,说明黄河中下游河岸带土壤性质受群落结构和海拔梯度的影响显著.
赵清贺刘倩马丽娇丁圣彦卢训令汤茜徐珊珊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河岸带土壤性质
鄱阳湖区景观格局季相变化及其优化调控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论文以自然属性确定的鄱阳湖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和分析了鄱阳湖区景观格局的季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整体景观格局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较丰水期景观更加破碎,形状更加复杂,聚集程度更低,异质性水平更高;类别水平上,以滩地景观变化最为显著。枯水期和丰水期生态连通性也有较明显差异,枯水期景观生态连通性更差,景观单元间的生态阻力更大,生态流运行更加困难。在此基础上,借助最小累积耗费阻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模块,识别和构建了不同季相鄱阳湖区的源地、廊道(三类)、节点等生态组分,形成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生态功能网络;并通过对不同季相景观格局优化组分的对比分析,辨识了年内能够持续发挥重大生态效益的景观组分,构建了更为合理的景观格局优化调控方案,以期增强鄱阳湖区景观网络的连通性,保障生态流的畅通运行,加强湖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鄱阳湖区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宁立新周云凯白秀玲徐珊珊徐珊珊张启斌
关键词:景观指数季相变化景观格局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