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晚秋

作品数:6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生态足迹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人均生态足迹
  • 1篇生态
  • 1篇驱动力
  • 1篇足迹
  • 1篇耦合性
  • 1篇景观指数
  • 1篇喀斯特山区
  • 1篇空间分布差异
  • 1篇空间自相关
  • 1篇城市
  • 1篇城市化
  • 1篇城市化进程
  • 1篇城镇化

机构

  • 6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朱晚秋
  • 5篇潘洪义
  • 2篇范婷
  • 2篇朱芳
  • 1篇周介铭
  • 1篇李竹青
  • 1篇淳阳

传媒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贵州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成都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被引量:29
2017年
生态足迹方法是通过比较人类活动消耗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定量的判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2014年成都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测算,并结合空间分析揭示了其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9—2014年,各区市县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值有着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9年的2.759hm^2/人下降至2014年的1.937hm^2/人,基本格局呈现出中间低,西南高,两翼居中的分布特征,高水平人均生态足迹集中分布在西南方向的蒲江县、大邑县,邛崃市;(2)2009—2014年成都市人均承载力呈现出较为稳定且有下降的趋势,由2009年的0.2314hm^2/人下降至2014年的0.2215hm^2/人,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足迹呈现出较好的空间一致性;(3)人均生态亏盈,在时间上表现为逐渐向好,但其本质是趋势为生态赤字愈发严重,空间上呈现出与人均生态承载力情况"高-低,低-高"相反分布的特征,分布呈扩散型,即由中部的五城区向四周扩散,除五城区外,其余地区在研究期间内都为赤字,最严重区域集中在西南方向的蒲江县,最高达到-9.3189hm^2/人,亟需建立有效的生态足迹调控和补充机制。
潘洪义朱晚秋崔绿叶冯茂秋朱芳
关键词:人均生态足迹
喀斯特山区耕地损失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耕地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凯里市2003年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基于Erdas和Arc GIS平台,经过图像分类、数字化以及空间数据叠加分析与统计,研究耕地损失在高程和坡度影响下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凯里市海拔普遍较高,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700~1000 m高程范围内;而地形约束使其土地利用方式在5°~25°的坡度范围内变化最大;2总体上耕地损失量占对应高程范围总面积的比例随着高程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3随着坡度增加耕地损失量呈现出先急剧增加而后急剧减少的态势,在5°~15°坡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
范婷潘洪义崔绿叶朱晚秋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自然质量与景观指数耦合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方法】本文以Arc GIS10.1及其插件Patch Analyst为技术平台,对蒲阳镇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耕地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补充完善数据为基础,结合SPSS和Geo Da软件,进一步探讨了耕地自然质量与景观指数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1)蒲阳镇耕地随海拔升高而斑块数量减少,平均规模变大,破碎化程度越低;这是因为海拔较低的区域地形相对平坦,人类耕作便利,生产活动频繁。(2)耕地自然质量与景观格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耕地自然质量与斑块数呈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与景观百分比存在极弱的负相关性,仅-0.178;耕地自然质量与斑块平均大小、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3)耕地自然质量与景观格局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斑块数量与耕地自然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局部空间的相似集聚性,景观百分比、斑块平均大小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与耕地自然质量则呈现局部空间异质性,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单元主要集中分布于蒲阳镇南部、北部以及西北方向。【结论】景观指数随着海拔变化出现规律性变化,耕地自然质量与各景观指数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二者呈现出空间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的现象。
潘洪义朱晚秋崔绿叶李竹青
关键词: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耦合性
重心转移视角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足迹时空差异及其耦合关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被引量:20
2018年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重大难题。以快速城镇化的四川省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心耦合模型,对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足迹的时空演变、转移路径及空间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城镇化与生态足迹水平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时空差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盆地中部高,由内至外逐层降低的圈层式分布格局,生态足迹水平呈现出以攀(枝花)成(都)绵(阳)为轴线,西北低、东南高的对称式分布格局;(2)新型城镇化重心持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小、规律性明显,生态足迹重心先南移后向北回撤、移动幅度较大、规律性较差;(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足迹的空间重叠性呈现先靠近后分离再靠近的波动态势,变动一致性由相反到趋同,空间耦合趋势显著。
淳阳朱晚秋潘洪义周介铭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足迹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2016年
在运用RS和GIS得到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图的基础上,统计分析2003-2013年间凯里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变化速度以及在空间上的转移特征,并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研究区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尤为突出,分别高达188.47%和18.85%;而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大面积的土地转移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其他用地之间;高程和坡度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有阻碍作用。
范婷朱晚秋崔绿叶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
四川省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研究区域资本利用程度是三维生态足迹的意义之一,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15年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了四川省三维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四川省整体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为增加,表明对资源的占用水平越来越高;(2)各地市州的人均足迹广度变化类型有连续下降型、先降后升型、波动变化型三种情况,足迹广度最大的是广元市,最高值为0.5833hm2/人,最小的是成都市,最低值为0.1822hm2/人;(3)人均足迹深度主要有波动上升与波动下降两种类型,德阳市是足迹深度最高的地区,年均1.7789hm2/人;甘孜、阿坝两州存量资本未被占用,足迹深度为原长1;(4)对四川省三维生态足迹进行驱动因子分析,发现VIP值较大的多为经济因素,它发挥了主导作用。
朱晚秋潘洪义房力川朱芳
关键词:驱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