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凌宇

作品数:24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专利
  • 10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活性
  • 8篇异构体
  • 8篇几何异构体
  • 6篇氮氧化合物
  • 6篇炎症
  • 6篇药物
  • 6篇抗炎
  • 6篇苦参
  • 6篇苦参碱
  • 5篇肿瘤
  • 5篇肿瘤活性
  • 5篇瘤活性
  • 5篇结构修饰
  • 5篇抗肿瘤
  • 5篇抗肿瘤活性
  • 4篇衍生物
  • 4篇细胞
  • 4篇抗炎活性
  • 4篇槐果碱
  • 3篇地胆草

机构

  • 2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哈尔滨商业大...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化工大学

作者

  • 24篇邹忠梅
  • 24篇李凌宇
  • 17篇尚海
  • 9篇张涛
  • 5篇于猛
  • 4篇张宏武
  • 2篇马丽焱
  • 2篇齐云
  • 2篇田瑜
  • 1篇贾红梅
  • 1篇马林
  • 1篇成伟华
  • 1篇罗俊

传媒

  • 4篇中草药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成药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苦参碱衍生物及其在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药物领域,涉及一种新的苦参碱衍生物,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该苦参碱衍生物通过取代吲哚及其类似物与槐果碱类化合物反应制成,显著改善了苦参碱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在治疗组织纤维化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用作制备治疗...
邹忠梅李凌宇尚海马丽焱
文献传递
毛大丁草内酯J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从传统药物中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先导化合物是开发乳腺癌治疗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毛大丁草内酯J是本课题组前期从民族药毛大丁草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型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但关于毛大丁草内酯J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PI染色法探讨毛大丁草内酯J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通过DAPI、Annexin V/TO-PRO-3、Rhod-2 AM、TMRM、DCFDA染色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考察毛大丁草内酯J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凋亡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毛大丁草内酯J通过调控P21/CDC25C/CDK-1/cyclin B1通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显著抑制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此外,毛大丁草内酯J能诱导MCF-7和MDA-MB-231细胞发生线粒体钙超载,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引发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综上,毛大丁草内酯J可通过调控P21/CDC25C/CDK-1/cyclin B1通路及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为乳腺癌新药研发提供新的候选化合物。
李靖荣李凌宇赵晨旭尚海张涛邹忠梅宛蕾
关键词:乳腺癌毛大丁草凋亡
苦参碱及其类似物的结构修饰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9年
苦参碱来源于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资源丰富。槐果碱是苦参碱D环C-13,14位脱氢的结构类似物,由于其结构的高度相似性,槐果碱同样表现出广泛的药理活性。但苦参碱和槐果碱的药理活性不强,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结构改造工作。以修饰位点分类,就苦参碱及槐果碱的结构改造及衍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张晓雯李凌宇尚海邹忠梅
关键词:苦参碱槐果碱衍生物生物活性
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2019年
目的合成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并对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槐果碱为起始原料,通过氧化、酯化、N-烷基化、还原、缩合、水解、成盐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Hep G2和A-549 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g对3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g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王东春王鹏涛李凌宇张晓雯尚海邹忠梅
关键词:槐果碱肉桂酸结构修饰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
一种基于苦参碱的抗肿瘤药物化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苦参碱的抗肿瘤化合物,其中活性药物化合物由取代肉桂烯基及其类似物和苦参碱类化合物经反应制得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式(I)所示的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氮氧化合物、水合物、溶剂化...
邹忠梅尚海李凌宇
文献传递
一种蒽醌类天然产物改性衍生物
本发明涉及有机活性小分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蒽醌类天然产物改性衍生物,或其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氮氧化合物、水合物、溶剂化物、代谢产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者前药。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在药用剂量下对多种癌细胞(如...
尚海邹忠梅李凌宇原凤蕉李晓雪张涛田瑜
文献传递
一种芦荟大黄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芦荟大黄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芦荟大黄素衍生物,同时提供了一种芦荟大黄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芦荟大黄素衍生物,或其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
邹忠梅尚海李凌宇胡玥李靖荣
异黄柏酮酸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异黄柏酮酸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异黄柏酮酸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Griess法及荧光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 2(PGE 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 p65核转位,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NF-κB、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异黄柏酮酸能降低LPS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的NO水平(P<0.05),其IC_(50)为(39.6±3.05)μmol/L;同时,异黄柏酮酸降低了炎性介质PGE 2、TNF-α、IL-6、IL-1β和MCP-1水平(P<0.05),且在0~200μmol/L浓度条件下对RAW264.7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进一步研究表明,异黄柏酮酸可降低iNOS、COX-2蛋白表达,抑制IκBα蛋白降解和p65蛋白核转位,下调p38和ERK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结论异黄柏酮酸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机制与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何冰心尚海李凌宇李靖荣邹忠梅宛蕾
关键词:炎症RAW264.7MAPK
1,2,3-三氮唑类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设计并合成了1,2,3-三氮唑类苦参碱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苦参碱为起始原料,通过水解反应、N-烷基化反应、click反应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HeLa、MCF-7和HepG2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9个1,2,3-三氮唑类苦参碱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h对MCF-7肿瘤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活性,且活性优于母体化合物苦参碱。结论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为该类抗肿瘤化合物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思路。
张晓雯李凌宇尚海邹忠梅
关键词:苦参碱1,2,3-三氮唑结构修饰抗肿瘤活性
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虫体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1),苯甲酸(2),苯乙酸(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对羟基苯甲酸(5),染料木素(6),间羟基苯甲酸(7),2-羟基马尿酸甲酯(8),2,5-二羟基苯甲酸(9),2-羟基马尿酸(10),尿嘧啶(11),环(缬氨酸-丙氨酸)二肽(12),N-乙酰多巴胺(13)和环(L-脯氨酸-L-酪氨酸)二肽(14)。结论化合物2,4,7~10,12和14为首次从大蠊属昆虫中分离得到。
司金光张涛李凌宇王孟华邹忠梅
关键词:美洲大蠊化学成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