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明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脑瘫
  • 3篇康复
  • 2篇情景
  • 2篇情景结合
  • 2篇痉挛
  • 2篇痉挛型
  • 2篇痉挛型脑瘫
  • 2篇肌电
  • 2篇肩周炎
  • 1篇动功
  • 1篇虚拟情景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特征
  • 1篇运动发育
  • 1篇运动发育迟缓
  • 1篇早期康复
  • 1篇中动脉
  • 1篇肉毒
  • 1篇肉毒毒素

机构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李雪明
  • 6篇吴建贤
  • 5篇周云
  • 2篇洪永锋
  • 2篇沈显山
  • 2篇徐军
  • 2篇阚秀丽
  • 2篇王锋
  • 2篇张全兵
  • 1篇姚余有
  • 1篇汤艳

传媒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TNF-α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异常表达被引量:8
2014年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及正常儿童共82例,其中小龄[1-3(1.9±0.6)岁]患儿和大龄[3-12(5.5±1.9)岁]患儿各27例(观察组),小龄[1-3(2.2±0.6)岁]和大龄[3-12(6.9±2.7)岁]正常儿童各14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结果显示小龄及大龄痉挛型脑瘫儿童血清TNF-α水平均较相应年龄正常儿童升高(P〈0.01);小龄痉挛型脑瘫儿童血清TNF-α水平较大龄痉挛型脑瘫儿童血清TNF-α水平升高( P〈0.01),而对照组内正常儿童的不同年龄段的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血清TNF-α水平较正常儿童增高(P〈0.01);TNF-α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体内持续过度表达,参与脑性瘫痪的后续脑损伤。
李雪明吴建贤
关键词:脑性瘫痪免疫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虚拟情景结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肩周炎患者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4.5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5.00岁;左侧9例,右侧11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10岁;左侧7例,右侧1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含蜡疗、干扰电、超短波等项目),治疗组除了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再加一项虚拟情景疗法,时间为20 min,治疗频次均为1周5次。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进行打分评估。结果治疗前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后伸活动度、ASES评分,试验组分别为80.25°±35.52°、90.16°±28.21°、27.19°±10.02°、(63.90±11.80)分,对照组分别为87.40°±33.25°、89.23°±24.72°、23.15°±7.62°、(65.75±10.1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后伸活动度、ASES,试验组分别为136.20°±29.92°、144.45°±32.66°、37.95°±6.61°、(80.10±8.20)分,对照组分别为115.65°±31.43°、126.05°±25.98°、30.90°±9.93°、(74.30±9.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ASE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情景可有效改善肩周炎中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肩关节功能,且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更有乐趣,易于被患者接受,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卢茜周云王锋李雪明张全兵朱得婷吴建贤
关键词:肩周炎虚拟情景常规康复治疗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
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早期精准注射对脑卒中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与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2级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和常规药物治疗)、徒手注射组(给予常规康复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1次)和肌电引导组(给予常规康复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1次)。靶肌:偏瘫侧上肢MAS≥2级痉挛的屈肌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每次注射总剂量≤600U。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3组患者行肌痉挛(治疗2周后也评估1次)、关节活动度(ROM)、上肢运动功能(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结果肌电引导组A型肉毒毒素用量、注射点数分别为(155.59±35.86)U和(11.15±2.18)个,均显著少于徒手注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和8周后,3组患者同时间点肌痉挛评估结果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徒手注射组、肌电引导组治疗2周后的肌痉挛评估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肌痉挛评估结果与组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3组患者的主动和被动ROM、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3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主动和被动ROM、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早期精准注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的上肢肌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注射点注射剂量以及疗效均优于徒手注射。
洪永锋徐军沈显山冀磊磊阚秀丽李雪明姚余有吴建贤
关键词:上肢功能A型肉毒毒素
不同时机开始康复干预对2岁前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开始康复干预对2岁前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疗效的影响。 方法 将我院出生后14d、有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35分的新生儿(225例)作为脑瘫高危儿纳入研究对象,剔除失访、死亡及被诊断为其它疾病患儿11例,最后完成本研究214例,其中男117例,女97例。根据患儿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时的月龄分为Ⅰ组(42例)、Ⅱ组(47例)、Ⅲ组(37例)和Ⅳ组(25例),分别于出生后月龄≤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包括住院康复干预和家庭康复干预),以住院康复干预(2~3周)-家庭康复干预(4~6周)-住院康复干预(2~3周)的模式进行,在患儿整体发育接近或达到正常发育水平时,则停止住院康复干预改为单一的家庭康复干预;将未接受正规康复干预仅接受家庭康复干预的63例脑瘫高危儿作为家庭康复干预组(Ⅴ组)。住院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根据患儿症状及体征合理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物理因子疗法、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认知训练、引导式教育、支具及矫形器;家庭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由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共同制订详细、规范、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教会家长正确执行运动处方及简单的手法治疗,并要求家长在家庭完成康复干预,每日1~2次按运动处方做运动同时进行手法治疗,每次35~45min,每1~2个月到门诊定期复诊。分别于脑瘫高危儿出生后3、6、12、24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检测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能力,并记录各时间点GMFM评分;统计各组住院总时间以及临床诊断为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的例数;统计各组脑瘫高危儿2岁时的预后(优、良、一般、差)例数,计算各组预后优良率。 结果 ①月龄3个月时,Ⅰ组至Ⅴ组的GMFM评�
洪永锋徐军沈显山冀磊磊阚秀丽李雪明吴建贤
关键词:高危儿康复时间运动发育迟缓
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头颅影像学特征及早期康复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头颅影像学特征及早期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资料完整、影像学资料齐全的75例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28~94岁。按有无康复治疗分为康复治疗组(14例)和无康复治疗组(61例),比较2组患者入出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erg评分、Bathel指数量表(BI)评分、Morse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出院转归。并对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多见,常同时累及上下肢,完全性瘫痪比例高。头颅CT显示脑梗死区域较广泛,易累及大脑皮质支配区。康复治疗组入院/出院GCS、NIHSS、mRS、BI和Berg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rse、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康复治疗组出院较入院,VA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CS、NIHSS、mRS、Berg、Mor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组较无康复治疗组在出院转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头颅CT-ASPECTS及GCS评分与去骨瓣减压术、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恶性脑水肿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出院转归。
肖晗李雪明周云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康复
体外冲击波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7岁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肌电生物反馈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能量ESW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肌电设备采集两组患儿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利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评定法(MT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区与E区分别评定两组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MAS、MTS、GMFM-88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MAS、MTS中R1、MTS中R2与R1的差值、GMFM-88 D区和E区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67.04±12.84)μV·s]和RMS[(69.32±12.84)μV],MAS[(1.98±0.60)分]、MTS中R1[(19.28±5.62)°]、MTS中R2与R1的差值[(7.16±5.11)°]、GMFM-88 D区[(30.65±5.05)分]和E区[(56.81±7.36)分]结果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结论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
李雪明刘孟王奎汤艳周云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痉挛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
虚拟情景结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卢茜周云王锋李雪明张全兵朱得婷吴建贤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生命体征平稳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双足平行位进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站坐训练;2组患者均接受4周,每周5次,每次30min的坐站-站坐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平衡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及轨迹面积(COP-SL、COP-SA)、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及站坐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对称性(WBasym)。结果:训练后,2组患者CoP-SL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CoP-SA、BBS及MBI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BBS及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的坐位平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4周后,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WBasy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足负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完成站-坐转移所需的时间、健/患侧下肢负重、WBasym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提高。
李雪明刘孟吴建贤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ADL
尼可地尔抗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纤维化会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是目前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尼可地尔是一种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在临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此外,尼可地尔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可减轻肝、肾、心、肺等多器官的纤维化程度。其抗纤维化的主要机制包括抗氧化、抗炎、抑制胶原蛋白生成、调节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因此,尼可地尔有望成为多脏器纤维化的治疗药物,未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奎李雪明周云
关键词:尼可地尔抗纤维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