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航

作品数:1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地震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地震
  • 3篇通信
  • 2篇应急通信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盆地
  • 2篇海域
  • 2篇报警
  • 2篇B值
  • 2篇M
  • 1篇地球
  • 1篇地震成像
  • 1篇地震计
  • 1篇地震目录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预警
  • 1篇地震震源
  • 1篇地震震源机制
  • 1篇地震震源机制...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柱

机构

  • 15篇江苏省地震局
  • 4篇河北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作者

  • 15篇杜航
  • 7篇徐年
  • 6篇王俊
  • 4篇郑江蓉
  • 4篇蒋成
  • 3篇杨云
  • 3篇肖飞
  • 3篇王大伟
  • 2篇陈飞
  • 2篇江昊琳
  • 2篇孙业君
  • 2篇李伟
  • 1篇吴珍云
  • 1篇王宝善
  • 1篇李丽梅
  • 1篇刘丽
  • 1篇郑定昌
  • 1篇詹小艳
  • 1篇刘红桂
  • 1篇杨大克

传媒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华南地震
  • 2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震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地震应急值班管理系统设计被引量:1
2017年
针对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值班工作采用人工方式管理的现状,设计开发江苏地震应急值班管理系统,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值班管理机制,实现地震值班工作的智能化管理,为防震减灾、大震应急服务,具有安全性高、执行效率高、可扩展性好等特点。
徐年沙宏武何奕成蒋成杜航
关键词:地震智能化
利用井下摆近震记录研究华北盆地沉积层速度结构
2020年
收集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选取近场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通过拾取直达P、S波及相应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并测量其到时差,获得了台站下方地壳浅部300 m的P波、S波平均速度,并分析了波速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盆地近地表P波平均速度约为1.98 km/s,S波平均速度约为0.46 km/s,平均波速比约4.3;利用不同速度模型对27个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沉积层模型可有效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精度。
朱音杰刘丽杜航丁成刘檀石磊
关键词:华北盆地沉积层
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实验模拟及对茅东断裂带的启示被引量:2
2019年
通过分析茅东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特征,结合离散元模拟实验,分析了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及断裂活动特征,探讨了茅东断裂带作为断陷盆地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反转构造特性及正断层反转控震机制.结果表明:(1)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促使盆地中先存正断层再活化以及浅部地层褶皱变形,但盆地中先存断层总体仍保持正断形态;(2)构造反转过程中,应力应变汇聚易优先发生在基底断层面上,并逐渐向沉积地层中传播,最终在浅表触发构造形变;(3)茅东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群,以茅东断裂等控盆边界断裂(基底断裂)活动为主,沿着该类断裂,应力应变汇聚明显,具备中、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断陷内其他隐伏的次级先存断裂也存在活动可能性,且断块间地层在压扭应力场下存在应力应变汇聚,同样具备浅源小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吴珍云吴珍云尹宏伟孙业君孙业君李丽梅杜航刘博雅
关键词:断陷盆地离散元模拟断裂活动性
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算法及其对预警盲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通过分析预警系统的预警步骤来探讨影响获得预警时间的因素,并与瑞士地震台网预警延迟各步骤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为7.6s。提出地震波到台站所需时间的算法,较震中假设在台站中间的传统算法更为准确,在此算法下采用双台法和四台法计算接收地震波所需时间,得到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讨论双台法和四台法在不同震源深度和台站密度下对预警盲区大小的影响,在台间距小于20km时,2种方法预警盲区差异不大。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在台站到达一定密度时,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缩短比台站加密对预警盲区的缩小更有效。
杜航王俊王俊江昊琳王宝善郑江蓉王大伟
关键词:地震预警
我国东部地区非随机持续性微震背景噪声场源的特性及定位研究
2022年
我国东部地区陆海相连的独特区位是探究微震(2~20 s)背景噪声机理的天然场所.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噪声互相关非对称性能量走时差的场源定位技术,并结合频域偏振等方法,利用335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2015—2017年期间三分量的连续记录数据,着重研究了我国东部陆地及近海地区微震背景噪声的非随机固有特性与场源位置,并对及其激发响应机制进行了分析.获得的主要认识:(1)近海岸的涌浪作用是致使近岸台站DF(Double Frequency)微震谱峰出现双峰或多峰现象的主导因素,其DF谱峰的频率和幅值明显强于陆地型台站.进一步获得的LPDFMs与SPDFMs偏振特性表明,LPDFMs主特征偏振功率的强弱与观测台站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而SPDFMs的强弱则取决于与海岸线的距离;从极化程度、径向与垂向分量相位差结果看,两者在0.25 Hz附近的分段特征非常清晰,它们的产生机理并不完全一致,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场源;在垂向和切向上的运动学特征差异不明显,表明SF微震并不是纯态瑞利波;(2)研究区非随机持续性SF微震噪声源的方位主要指向印度洋方向,很可能位于南半球印度洋南部至南极洲之间的深海区,是由海浪驻波作用于远海海底所激发;而DF微震噪声源的方位则主要指向东南向的太平洋方向,其中LPDFMs很可能产生于开阔近海海域海浪与海底的相互作用,SPDFMs则可能源自于我国近海区域内稳定波-波相互作用形成的另一场源.(3)周期约10 s的主要持续性噪声源位置位于日本九州岛上的ASO火山附近区域;另一个位于北太平洋的深海区,但其所激发的信号强度相对较弱.
王俊郑秀芬刘红桂杨大克郑定昌郑江蓉詹小艳孙业君杜航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被引量:2
2023年
使用近20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P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浅层的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及地形有较好的对应性,在造山带和隆起区表现为相对高速,盆地地区表现为相对低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与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丰海域地震和经过重定位后的中小地震均发生在P波速度梯度带上或者偏向高速一侧。综合速度结构水平和垂直剖面,震源机制解,震源的空间位置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为右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断裂可能为苏北-滨海断裂,也可能与小海-陈家堡断裂及震源区其他的隐伏断裂有关。此次地震发生可能与震源区附近断裂交汇处应力积累,遇到高速的阻碍体,阻碍体发生破裂有关。研究区西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和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可能是这一地震的外部地球动力学来源,而江苏陆区及近海大陆架因地形高程差异引起的重力势则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内部驱动力。
何奕成缪发军赵启光孙小航周昱辰钱婷杜航
关键词:三维速度结构
一种地震现场应急通信头盔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震现场应急通信头盔,包括盔身,所述盔身的顶端表面设置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减震层。该种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设置有蓝牙装置、调节软管和对讲头,方便通过蓝牙装置进行无线信号...
徐年陈飞杨云杜航
文献传递
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b值时空变化特征
2022年
大量研究表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存在相对平静期,该阶段b值会相对下降,b值变化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M_(S)7.4地震,为研究地震前b值时空变化特征,本文截取2009年至震前地震目录,将地震目录分为去除余震目录、完整地震目录,对比研究b值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玛多M_(S)7.4地震前1年b值开始低于均值且不断下降,至b值有上升趋势时地震发生,扩大到区域内其它5级以上地震,也符合此规律,地震发生后b值明显上升,短时间内又下降至较低位置,并一直处于较低位置直至下次地震发生;从b值空间扫描结果看,玛多M_(S)7.4地震前,震中位于低b值区域,该位置为b值最低处;通过不同时间段的b值空间扫描结果,可发现玛多M_(S)7.4地震发生前低b值区域向震中不断迁移,表明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应力不断集中;b值空间扫描时,完整地震目录掩盖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去余震地震目录较好的凸显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
杜航杨云郑江蓉王俊张扬宫杰
关键词:B值地震目录
地幔柱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地幔柱假设自提出以来,在学术界争议很大,对于其是否存在还没有统一答案。本文对地幔柱的起源做了详细阐述,将质疑者的观点和地幔柱假设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对地幔柱存在的证据进行汇总。从地球化学及岩石学方面对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洋岛玄武岩的分布进行研究,了解地幔柱在地表的形态;从大地构造学角度分析地幔柱如何使超大陆不断合并、分裂;从地球物理学方面以夏威夷地幔柱、非洲超级地幔柱、海南地幔柱等典型区域阐述地幔柱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地幔柱存在的证据。最后,讨论了地幔柱的发展趋势。
杜航王俊钱婷王大伟朱音杰
卫星通信地球固定站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2018年
针对已有人工监测卫星站工作状态费时、费力和监测频率低等问题,提出卫星通信地球固定站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可以实时监测卫星站工作状态,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发出报警,从而更高效、智能地保证卫星站稳定运行。系统可实现值班日志自动生成,这不仅给值班人员带来方便,也有效解决人工监测不准确、不及时、成本高等问题,对于提升地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徐年李伟李伟杨云尹洪胜肖飞
关键词:报警实时监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