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应用改良超声引导"三叶草法"腰丛神经阻滞后的麻醉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12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单侧下肢手术患者分为A组(n=43)和B组(n=43)。A组手术期间接受超声引导"三叉戟"LPB技术定位,B组手术期间接受改良超声引导"三叶草法"定位。对比两组一次神经阻滞成功率、调整穿刺针方向次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一次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于A组,调整穿刺针方向次数少于A组,定位时间、穿刺时间短于A组(P<0.05)。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术后6 h、12 h、24 h 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与超声引导"三叉戟"LPB技术应用于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相比,改良超声引导"三叶草法"定位可缩短定位时间、穿刺时间,减少调整穿刺针方向次数,减轻术后疼痛,提高麻醉效果。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采用硬膜外麻醉的101例手术患者,术后采用VAS评分评价腰背疼痛症状,将>3分设为腰背痛组,≤3分设为非腰背痛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基本资料以及穿刺方法、穿刺针规格等围术期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硬膜外麻醉术后腰背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腰背痛24例。腰背痛组与非腰背痛组的年龄、穿刺方法、穿刺次数、穿刺针规格、术中运用糖皮质激素、BMI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垂直法穿刺、穿刺≥3次、穿刺针规格≥24G是硬膜外麻醉术后腰背痛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运用糖皮质激素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腰背痛发生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穿刺方法、穿刺次数等有关,可通过改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效率、术中运用糖皮质激素等措施降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目的分析七氟烷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糖酵解以及BACE1反义RNA(BACE1-AS)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肝癌细胞,经过4%七氟烷处理后,用CCK-8方法检测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对BACE1-AS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进行挖掘,包括肝癌组织中的BACE1-AS表达量,预后相关分析等。结果七氟烷刺激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存活率(P<0.05)。此外,七氟烷是一种有效的促凋亡因子(P<0.05);Transwell实验表明,与未处理细胞相比,七氟烷刺激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侵袭力(P<0.05)。划痕实验表明,经过七氟烷处理,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P<0.05);七氟烷刺激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葡萄糖摄取以及乳酸的生成(P<0.05)。经过七氟烷处理后,HepG2细胞的细胞外酸化(ECAR)明显下降,而耗氧量(OCR)明显上升(P<0.05),BACE1-AS在肝癌组织中,不管是配对样本,还是非配对样本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织(P<0.05)。预后分析表明,高表达BACE1-AS的肝癌病人生存期更短,风险比达1.75(P<0.05)。BACE1-AS在3种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细胞(P<0.05),而经过七氟烷处理后,肝癌细胞BACE1-AS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BACE1-AS是一个肝细胞癌相关癌基因,七氟烷通过抑制BACE1-AS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糖酵解,同时促进其凋亡,七氟烷有望用于肝癌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