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雪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 2篇紫色
  • 2篇紫色水稻土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1篇有效硫
  • 1篇碳氮
  • 1篇碳氮比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全氮
  • 1篇全氮
  • 1篇全硫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硫酸亚铁
  • 1篇滤液
  • 1篇垃圾

机构

  • 4篇西南大学
  • 4篇重庆市农业资...

作者

  • 4篇江长胜
  • 4篇郝庆菊
  • 4篇袁雪
  • 2篇陆清萍
  • 1篇徐志波
  • 1篇祝滔
  • 1篇朱伟
  • 1篇黄小娟
  • 1篇李娜

传媒

  • 1篇土壤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特性及重金属浸出行为的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了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颗粒粒径的分布特征,并研究了在GB5085.3-2007和USEPA-TCLP浸出条件下及不同pH、浸出液固比和浸出时间等因素下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行为。结果表明,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颗粒平均粒径为36.4μm,飞灰中主要重金属总量约1.04%,Zn、Pb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环境风险,必须进行安全管理。GB5085.3-2007体系下飞灰的浸出毒性鉴别显示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未超出浸出毒性限值,TCLP浸出体系下浸出毒性鉴别结果表明Pb和Cr浸出浓度分别为5.750 mg/L和1.890 mg/L,二者均超出标准限值。在较强酸度条件下飞灰中重金属浸出量大大增加,pH>2后浸出量则显著减少;浸出液固比<40时主要表现为重金属的溶出,>40后则主要表现为溶液稀释作用;飞灰重金属的浸出浓度与浸出时间呈显著对数正相关关系,浸出时间>240 h后浸出液浓度增加趋势不明显,在GB5085.3-2007体系下经函数拟合预测浸出时间为35 d时Pb浸出浓度超过标准限值。
朱伟郝庆菊江长胜袁雪陆清萍李娜
关键词: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粒径分布
硫酸亚铁对铬渣滤液中Cr^(6+)的处理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铬渣废水中由于Cr6+浓度高,对环境以及人的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处理。笔者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硫酸亚铁投药量、pH、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和反应时间5种参数对含铬废水处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种影响因素中对含铬废水处理效果最明显的是投药量,试验条件下的各单因子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投药比为80;pH为7~8;反应时间为20min;搅拌速度为快速搅拌;搅拌时间为10min。
徐志波郝庆菊郝庆菊陆清萍袁雪
关键词:含铬废渣滤液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全硫及有效硫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990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60cm土壤,应用等质量计算方法,探讨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和垄作翻耕(LF)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硫和有效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深度内,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垂直递减规律,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硫含量及储量为LM>SH>DP>LF,有效硫含量及储量为LM>DP>LF>SH。长期垄作免耕提高了土壤全硫及有效硫的含量和储量,与对照DP处理相比,LM处理全硫与有效硫含量分别增加了20.80%和1.31%,储量分别增加了19.54%和5.36%。耕作层(0~20 cm),DP、SH、LM、LF处理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分别为27.15、13.45、31.43和24.01 mg/kg,DP、LF以及LM处理为硫不缺或硫丰足,而SH处理为缺硫土壤(土壤有效硫含量<16 mg/kg)。对缺硫土壤,应重视硫肥的施用,以促进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黄小娟江长胜郝庆菊袁雪
关键词:耕作全硫有效硫紫色水稻土
耕作方式对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以位于西南大学试验农场的紫色土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厢作免耕(XM)和垄作翻耕(LF)对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的含量为LM(1.53 g/kg)>DP(1.50 g/kg)>XM(1.32 g/kg)>LF(1.31 g/kg)>SH(1.16 g/kg),碱解氮为DP(111.48 mg/kg)>LM(105.20 mg/kg)>SH(101.97 mg/kg)>LF(97.26 mg/kg)>XM(95.19 mg/kg),长期垄作免耕有利于土壤中全氮的提高。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C/N在7.96~16.56之间,免耕农作更有利于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
祝滔郝庆菊江长胜袁雪
关键词:耕作土壤全氮碱解氮碳氮比紫色水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