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伟伟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冬小麦
  • 2篇性状
  • 2篇水稻
  • 2篇小麦
  • 1篇淀粉酶活力
  • 1篇冬小麦幼苗
  • 1篇幼苗
  • 1篇照射
  • 1篇生长发育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位点
  • 1篇种子
  • 1篇种子萌发
  • 1篇紫外线
  • 1篇紫外线照射
  • 1篇位点
  • 1篇小麦幼苗
  • 1篇小麦种
  • 1篇小麦种子
  • 1篇粒型

机构

  • 5篇聊城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郭伟伟
  • 4篇张文会
  • 3篇王光全
  • 2篇赵金凤
  • 2篇李学勇
  • 1篇吕艳伟
  • 1篇孟庆杰
  • 1篇刘丽丽
  • 1篇陈敏
  • 1篇黄勇
  • 1篇谢婷婷
  • 1篇李楠
  • 1篇高菲娅
  • 1篇宋勇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黄金冠’桃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分别以‘黄金冠’桃的未萌发芽、幼叶、幼茎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芽诱导和生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金冠’黄桃的最佳基本培养基为WPM培养基,pH 6.0;最佳生芽培养基为WPM+NAA 0.1 mg/L+KT 2.5 mg/L,蔗糖30 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NAA0.2 mg/L+IBA 0.3 mg/L,蔗糖15 g/L。
郭伟伟孟庆杰黄勇王光全高菲娅
关键词:激素
大气CO_2浓度倍增及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为给未来气候环境下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以鲁麦14为材料,在人工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大气CO_2浓度倍增和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CO_2浓度倍增可增加冬小麦株高、比叶重、地上部干重和分蘖数,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细胞膜透性;而高剂量的UV-B处理效应与此相反。在高CO_2浓度和UV-B复合处理下,CO_2倍增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类黄酮含量,修复膜过氧化损害,明显减缓由高剂量UV-B辐射对冬小麦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小麦幼苗生长发育。说明高浓度CO_2可以缓解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生长产生的负效应。
郭伟伟王光全张文会吕艳伟刘丽丽
关键词:冬小麦幼苗大气CO2浓度UV-B辐射生长发育抗氧化特性
水稻直穗散穗性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在均为散穗穗型的亲本香粳9407和IRBB60配制的RIL群体中,发现5个家系中直立穗型和散穗穗型表现出3∶1的分离。对控制直立穗型性状的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定位在第9染色体上基因座位LOC_Os09g26999处,在纯合直穗株系中该基因缺失了637bp,导致蛋白质的翻译提前终止,并有56个氨基酸改变。最后,对直立穗型等位基因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郭伟伟李广贤王光全袁守江张文会赵金凤李学勇
关键词:水稻
紫外线照射促进冬小麦种子萌发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解紫外线照射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系聊大2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分别照射休眠的干种子及吸水萌动(浸种3 h)的种子,然后在自然光和黑暗条件下进行发芽实验,比较了不同时间段种子萌发的动态变化及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紫外线照射(UVB85μW.cm-2照射3 h;UVC 420μW.cm-2照射1 h;UVC处理1 h附加照射6 h UVA或1 h UVB)对干种子和吸水萌动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发芽较自然光下(CK)及黑暗下快,相关时段发芽率均高于CK,但不影响最终发芽率,只是缩短了种子萌发的时间。UV处理(UVB 85μW.cm-2照射3 h;UVC 420μW.cm-2照射1 h)的干种子及吸水萌动种子的α-淀粉酶活力在萌发前随时间的推移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可提高2.5%~68.7%,发芽后α-淀粉酶活力下降,但仍高于CK,且UVB与UVC处理种子的α-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相同。说明不同波段的紫外线照射对种子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效应。
李楠宋勇陈敏郭伟伟张文会
关键词:小麦种子紫外线照射发芽率淀粉酶活力
水稻粒型与粒质量的QTL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以元江普通野生稻与优良栽培稻亲本特青配制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对水稻粒长、粒宽、粒厚、容积、密度、粒质量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结果分别检测到12个与粒长相关的QTLs,16个与粒宽相关的QTLs,9个与粒厚相关的QTLs,3个与密度有关的QTLs,14个与籽粒容积有关的QTLs,10个与粒质量相关的QTLs,其中17个QTLs位点被多次重复检测到。相关系数分析及QTLs位点分析证明,容积、粒厚对粒质量的贡献率最大,且粒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粒厚与容积的相关性最大,同时也说明粒厚与容积可能有相同的遗传基础。此外,有研究表明,野生稻逐渐进化成的栽培稻更有利于提高产量。
谢婷婷张令瑄郭伟伟赵金凤李学勇张文会
关键词:水稻粒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