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策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鳞片
  • 2篇穿山甲
  • 1篇形态测量学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隐含
  • 1篇藻类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样品
  • 1篇身体形态
  • 1篇皮肤抗菌肽
  • 1篇蝌蚪
  • 1篇胁迫
  • 1篇量瓶
  • 1篇酶活性
  • 1篇截留
  • 1篇抗菌肽
  • 1篇抗氧化
  • 1篇抗氧化酶
  • 1篇抗氧化酶活性

机构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作者

  • 5篇郭策
  • 2篇徐艳春
  • 1篇李波
  • 1篇张爽
  • 1篇柴龙会
  • 1篇黄璞祎
  • 1篇马成学
  • 1篇赵宇卓
  • 1篇马跃
  • 1篇索朗旦增
  • 1篇央金卓嘎
  • 1篇徐嘉
  • 1篇刘策
  • 1篇陈露
  • 1篇曹勇
  • 1篇陈紫琪
  • 1篇蒋博文
  • 1篇李畅
  • 1篇高毓鸿

传媒

  • 2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黑斑侧褶蛙蝌蚪皮肤抗菌肽最早表达时间的确定
2020年
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和蝌蚪期体表包被着由黏蛋白构成的胶体屏障,使其免受环境微生物的侵袭。这层屏障随着蝌蚪的发育逐渐变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皮肤开始分泌抗菌肽作为补偿。但是,蝌蚪最早在哪个发育阶段开始分泌抗菌肽尚不清楚。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为对象,研究了各个发育时期皮肤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抗菌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蝌蚪孵化之后,皮肤仅由1—2层细胞构成,大量的巨型细胞分泌黏液和微小色素颗粒;随着发育进程,皮肤表皮层逐渐加厚,到T3期(Gosner 26期)之后疏松层和致密层均开始加厚,并出现简单的颗粒腺和黏液腺。也是从这一时期皮肤开始表达抗菌肽。到T4期(Gosner 27—45期)和幼蛙期已经具备了成年蛙近似的皮肤结构和抗菌肽合成功能,形成了完备的先天免疫屏障。这些结果表明,蝌蚪皮肤免疫必须从物理屏障转换为化学屏障才能保证其生存和成功登陆,任何影响这一转换过程的因素都会通过扰动其免疫能力而影响其生存力,这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或环境污染等生态背景下两栖类种群波动的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Martina OPALIN王情马跃王碧霄郭策郭策
关键词:黑斑侧褶蛙蝌蚪抗菌肽
马来穿山甲和中华穿山甲鳞片编码系统及鳞片差异性被引量:1
2022年
鳞片是研究穿山甲(Manis spp.)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类、个体鉴定的重要材料,鳞片的形态在穿山甲身体上具有渐变性,只有同部位才具有可比性,因此,开展相关工作需要首先确定鳞片所处的身体部位,为此建立了马来穿山甲(M.javanica)和中华穿山甲(M.pentadactyla)全身鳞片(头部除外)的编码系统,并对其鳞片位置及数量进行比较分析。该编码系统对穿山甲颈部、躯干、四肢、尾部的每一枚鳞片均进行编码,每枚鳞片在坐标系中都有固定的位置。通过这一系统,可以便捷地统计各个部位鳞片的数量,比较部位之间、个体之间、物种之间鳞片数量和对应鳞片相对位置的差异。利用鳞片分布热图揭示出,全身鳞片总数、躯干部鳞片行数、尾缘鳞单侧鳞片数、四肢鳞片数等均具有显著的种内变异和种间差异(P<0.001)。此外,马来穿山甲尾腹部鳞片颜色比尾背部颜色浅,中华穿山甲尾腹部鳞片与尾背部鳞片颜色一致;马来穿山甲前肢最后一纵列鳞片逆向生长,与前一纵列的鳞片成“人”字状拱起。这些特征可作为鉴别马来穿山甲和中华穿山甲的重要依据。
郭策逯金瑶李思源姜宇泽梁春芳华彦李波李波唐松元徐艳春
关键词:穿山甲鳞片
穿山甲身体形态计量学及鳞片编码系统的研究
本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马来穿山甲(Manisjavanicus)的mtDNA基因组有一支系(G4)与其他支系的遗传距离达到了种间水平,提示其可能是一个隐含种。为了验证隐含种的存在,我们从形态学的角度分别对马来穿山甲传统体...
郭策
关键词:穿山甲鳞片形态测量学
文献传递
一种浮游植物样品浓缩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浮游植物样品浓缩装置。它包括抽滤器本体、醋酸纤维滤膜、真空泵、抽气孔、漏斗和定量瓶,抽滤器本体内设置有醋酸纤维滤膜,抽滤器本体的抽气孔通过胶管与可调节真空度的真空泵的吸气口相连,抽滤器本体顶部连接有盛...
马成学潘翰曹勇唐冬艳蒋博文索朗旦增暴旭郭策刘策李畅陈露陈紫琪雷泽锋栾浩然黄保祥高毓鸿张爽沙力瓦·拍依祖拉木徐嘉肖宇颀平措拉姆央金卓嘎吾金朗杰哈斯跌尔·扎冷别克明根桑贡桑永忠赵宇卓
文献传递
急性升温胁迫与恢复对葛氏鲈塘鳢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将体质量(13.41±6.31)g的葛氏鲈塘鳢分为3组,饲养在80 cm×60 cm×40 cm的玻璃水族箱中。对照组水温为17℃;渐变升温组的升温速率为1℃/d;急性升温组试验鱼直接由17℃水族箱转至31℃水族箱中。两个试验组水温恒定在31℃后,测定各组葛氏鲈塘鳢的死亡率,肝脏、脑和肌肉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浓度,以深入了解急性升温胁迫对葛氏鲈塘鳢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葛氏鲈塘鳢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显示,急性升温组葛氏鲈塘鳢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肝脏和脑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6 h后脑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恢复至17℃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在12 h时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1 h内肝脏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渐变升温组(P<0.05),肌肉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而恢复过程中脑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的高温胁迫后,肝脏和脑组织受损伤无法恢复,而肌肉比肝脏和脑组织更能适应急性升温变化。脑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最先响应急性升温的氧化损伤,随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渐变升温下葛氏鲈塘鳢的存活时间更长。
王博雅郭策黄璞祎柴龙会
关键词:抗氧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