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旭东

作品数:24 被引量:37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农业
  • 5篇农户
  • 5篇扶贫
  • 4篇实证
  • 4篇乡村
  • 4篇精准
  • 4篇家庭农场
  • 4篇合作社
  • 4篇大户
  • 3篇新型农业
  • 3篇实证分析
  • 3篇贫困
  • 3篇专业大户
  • 2篇玉米
  • 2篇社会化服务
  • 2篇土地流转
  • 2篇土地细碎化
  • 2篇内生
  • 2篇农村
  • 2篇农业现代化

机构

  • 24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4篇郑风田
  • 24篇韩旭东
  • 14篇杨慧莲
  • 3篇阮荣平

传媒

  • 5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改革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中国农村经济
  • 1篇新疆农垦经济
  • 1篇财经科学
  • 1篇世界农业
  • 1篇中国物价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农村经济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当代经济管理
  • 1篇农林经济管理...

年份

  • 4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盈余分配制度对合作社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被引量:13
2020年
基于第二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的706个合作社样本,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盈余分配制度对合作社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二次返利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以无盈余分配为参照,不同盈余分配方式都能够显著提升合作社经营绩效,公平且有效率的盈余分配方式的增收效应最明显。多种倾向得分匹配方法、Rosenbaum边界估计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均表明,二次返利对合作社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盈余分配制度通过激励相容机制促进了惠顾提升、风险分摊、产品市场深化,进而提升了合作社经营绩效。因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带动农户及推动生产经营创新对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
韩旭东李德阳王若男郑风田
关键词:盈余分配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规模农户设施农业经营状况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20年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也是农产品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规模农户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引领者与创新者,能够极大推动设施农业发展。本文利用第二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数据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设施农业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予以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这两类农户经营设施农业的比例较低、规模较小,设施农业经营品类丰富、以蔬菜类为主,经营过程面临资金、技术等方面制约,整体效益不高。另外,设施农业发展受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总体上,户主人力资本越富裕越有利于设施农业发展,家庭特征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不一致,外部产业环境对设施农业发展有相当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是设施农业做大做强乃至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设施农业发展,政府还需从政策、资金、技术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对其予以支持。
韩旭东王若男崔梦怡郑风田
关键词:设施农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现代化
能人带动型合作社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三家合作社的案例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能人带动型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三个能人带动型合作社的案例剖析表明,“能人”能够以出众的经营能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突出的企业家才能和雄厚的资本实力主导合作社发展。合作社作为农户联结主体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户生产经营创新、农产品提质增效以及产业区域性集聚,作为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从而在产业规模化经营与三产融合方面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政策环境则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便利。应进一步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强化其社会化服务供给,并以高质量农产品生产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也要警惕能人带动型合作社可能对小农户的利益侵害。
韩旭东王若男郑风田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
谁在创业:个体阶层认同与创业选择——基于五期CGSS(2010—2015)数据实证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基于最新五期CGSS(2010—2015)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个体阶层认同对其创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个体阶层认同对其创业包括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阶层认同所包含的物质基础和自我信任促进了创业。进一步考察阶层流动对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阶层流动表现出明显的"中层认同"特征,过去的阶层认同对创业影响有限,但期间的阶层净变化量对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打破"阶层固化",构建合理有序的阶层流动机制,提升个体阶层认同,能够有效促进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功能。
韩旭东杨慧莲普蓂喆郑风田
关键词:阶层认同创业阶层流动
龙头企业精准扶贫参与存在政策支持倒挂吗?--基于全国366个龙头企业样本的实证分析
2020年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精准扶贫中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对贫困群体予以有效帮扶。政府政策支持能够引导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但当前政策的激励效果有限,而政策支持倒挂可能就是限制政策激励作用有效发挥的原因之一。利用第二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龙头企业数据对此进行检验,数据分析显示中小规模企业在精准扶贫参与中更为积极,但其所得政策支持远不及大规模企业。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企业规模对精准扶贫参与及部分帮扶形式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政府政策获取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证明龙头企业精准扶贫参与中确实存在政策支持倒挂。而且,政府政策的规模偏好降低了中小规模企业发展预期,政策支持倒挂引致的资源浪费导致企业精准扶贫潜力发掘不足和政策资源配置效率偏低。针对此,政府应将政策支持力量下沉,完善企业帮扶机制,以进一步其提升带动水平。
韩旭东王若男杨慧莲阮荣平郑风田
扶贫攻坚过程中的措施组合及演进规律分析:基于柳村的田野调查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柳村从建村到贫困村销号过程中的扶贫经历,本文试图厘清各项扶贫措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扶贫措施的组合选择以及演进规律。分析发现,柳村扶贫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经历了初级扶贫阶段和高级扶贫阶段。初级扶贫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扶贫投入少,而高级扶贫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扶贫资源大量注入。在不同的扶贫阶段,扶贫措施的组合选择以及实施顺序有所不同。在初级扶贫阶段,增加收入类扶贫和减少支出类扶贫并重,同时增加收入类扶贫往往会选择针对性扶贫;在高级扶贫阶段,增加收入类扶贫为主、减少支出类扶贫为辅,增加收入类扶贫往往选择普惠性扶贫,同时在普惠性扶贫中往往以产业扶贫为主,并开展相关配套扶贫。
阮荣平韩旭东姜瑞雪郑风田
关键词:反贫困
破解乡村振兴中的资本下乡难题:从排斥走向融合——基于湖北彭墩村的案例被引量:1
2021年
资本下乡能够为村庄"沉睡"资源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突破乡村社会排斥,实现村企融合发展是资本下乡成功的关键,本文基于湖北省荆门市彭墩村调研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本下乡的目的决定着企业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与互动程度。企业与乡村社会的融合程度决定了企业对村庄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深度。另外,企业带头人的特质、村企资源优势互补程度、宏观条件支持均是影响下乡资本与乡土社会融合的关键要素。
韩旭东杨慧莲郑风田
关键词:资本下乡
土地细碎化增加“规模农户”农业生产成本了吗?——基于全国776个家庭农场和1166个专业大户的微观调查被引量:42
2019年
研究目的:实证检验土地细碎化对仅从事粮食作物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研究方法:采用半对数模型,利用全国范围内776个家庭农场和1 166个专业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结果:土地细碎化对仅从事粮食作物经营的"规模农户"单位产量总生产成本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块数量每增加1块,从事粮食作物经营的"规模农户"单位产量总成本将上升1.03%。从分项成本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块数量每增加1块,单位产量化肥成本增加0.86%,单位产量种子成本增加1.23%,单位产量机械作业成本增加1.01%,单位产量其他成本增加0.94%。研究结论:相关部门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耕地的细碎化经营问题;未来需在明确土地权属的基础上鼓励并开展土地细碎化整治行动;应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在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时科学确定合理的规模边界。
杨慧莲李艳韩旭东郑风田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细碎化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小、散、乱”的农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基于贵州省六盘水市舍烹村案例被引量:41
2018年
破解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小、散、乱"难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贵州省六盘水市舍烹村用六年时间(2012-2017)从一个藏在大山深处贫困落后的"空壳村"一跃成为美丽乡村中明星村落的发展经验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可行之道。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描摹村庄在内部资源重组、组织重构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及颇具借鉴意义的做法,对村庄发展过程中"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制度设计予以剖析。进一步通过案例实证得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村庄尚需重塑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环境。
杨慧莲韩旭东李艳郑风田
如何依托“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基于滕头村的发展经验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绿水青山”可在“实体”“产品”“服务”三个层次转化为“金山银山”。本文构建村庄发展两阶段“钻石模型”,分析了一般性村庄的生态建设过程及“两山”转化机制,并依据浙江省滕头村案例分析“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分析表明,自确立“生态立村”发展战略以来,滕头村传承“一犁耕到头、创新永不休”的滕头精神,在村庄内部积极布局产业,满足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实现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在村庄外部发展工商业,不断拓展市场反哺村庄,实现内外部发展的良性互动。政府支持和外部机遇亦对村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韩旭东李德阳郑风田
关键词:生态经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