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 作品数:8 被引量:11 H指数:3 供职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历史地理 更多>>
左翼的演变与重生——论程步高与战后香港电影 2016年 本文聚焦程步高1947年以后在香港的一系列电影创作活动,并将其置于战后香港影坛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中进行观照。通过仔细爬梳程步高游走于"左""右"阵营之间的挣扎和权衡,本文试图展示其作品中不同政治诉求、商业考量和美学风格之间的巨大张力,尤其是左翼传统的延续和转变,以此还原程步高作为一名"南来影人"在沪港互动中的选择和重生。 苏涛 李频关键词:左翼电影 战后 香港电影 数字时代的“完整电影”神话 被引量:3 2016年 借助文本内的多重自反,电影《僵尸》(麦浚龙,2013)指出了数字时代下"新"电影的本体论困境,这一困境将我们重新引向了经典电影理论(Classical Film Theory)的相关讨论,尤其是巴赞(Bazin)的本体论思考;而对巴赞理论的重新检讨又引导我们超越传统的指涉性概念,进而指向一个更加开放的"再/媒介化"时代。 李频关键词:数字技术 电影本体论 在银幕上“表演”死亡——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死亡再现 2016年 本文详细梳理并分析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死亡再现,将其看作是特定时代下政治、商业和艺术活动中各种力量相互角力、共同形塑的结果。其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复杂张力,为处于社会转型之下的普通观众创造了一个身体训练和情感宣泄的公共空间,也为我们理解当时银幕的现代性和民族国家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频关键词:早期中国电影 身体经验 “让我做你的声音吧”:中国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声音焦虑 被引量:5 2016年 本文从1930年上映的蜡盘发音影片《野草闲花》(孙瑜,1930)出发,将目光投向当时作为机械复制之声的声音技术之上,通过解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从"无声"转向"有声"这一过渡时期内的"声音焦虑",试图勾勒出技术、美学与政治话语共同作用下的都市音景。 李频关键词:声音 中国早期电影 为艺术“献身”:从身体看中国早期电影的自反性 被引量:3 2019年 本文从影片《艺海风光》(1937)出发,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工作者所面临的时代困局与个人挣扎。这种困境借助电影的自反性,被有效地刻画在了银幕上疾病与死亡的身体再现当中。同时,文章以田汉的艺术风格转变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困境及其身体体现的普遍性。 李频关键词:自反性 早期中国电影 数字时代的"完整电影"神话 电影《僵尸》(麦浚龙,2013)凭借文本内的多重自反,指出了数字时代下电影的本体论困境,这种困境将重新引向了经典电影理论的相关讨论,尤其是巴赞(Bazin)的本体论思考;而对巴赞理论的重新检讨又引导超越传统的"指涉性"(... 李频关键词:电影作品 哲学内涵 以诗写影:诗词与早期中国电影(1897-1937) 尽管遭到当前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严重忽视,利用诗词(尤其是古典诗词)来书写电影经验,实际上一直都是中国早期电影历史中一个相当显著甚至普遍的做法。本文将聚焦这种"以诗写影"的历史现象,以重新审视1937年之前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 李频关键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