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琳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藻毒素
  • 2篇微藻
  • 2篇赤潮
  • 1篇毒素
  • 1篇毒性
  • 1篇有害赤潮
  • 1篇溶血毒素
  • 1篇酶联
  • 1篇酶联免疫
  • 1篇酶联免疫吸附
  • 1篇酶联免疫吸附...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吸附
  • 1篇近海
  • 1篇化学结构
  • 1篇海洋微藻
  • 1篇风险评估
  • 1篇贝类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刘仁沿
  • 3篇梁玉波
  • 3篇刘磊
  • 3篇杨琳
  • 2篇许道艳
  • 2篇韦宁
  • 1篇郭皓
  • 1篇于姬
  • 1篇李冬梅
  • 1篇孙茜
  • 1篇刘丽
  • 1篇赵芮

传媒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鳍藻毒素DTX1和DTX2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BALB/c小鼠腹水大量制备抗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单克隆抗体,并以此抗体为探针建立了检测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s,DTXs)DTX1和DTX2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DTX1和DTX2各组分的标准曲线在一定范围内都有良好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最低检出浓度为0.53μg/L和0.45μg/L;批内和批间平均变异系数为6.18%、5.11%和7.28%、5.79%;加标样品平均回收率为76.4%、79.9%;OA与DTX1和DTX2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53%和79%。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贝类样品中DTX1和DTX2的残留检测。
刘丽刘磊赵芮韦宁杨琳刘仁沿梁玉波孙茜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海洋微藻溶血毒素化学结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海洋微藻产生的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对海洋生物影响极大,是造成鱼类和贝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对于溶血毒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成分非常复杂,对于毒素化学结构的分析是制约溶血毒素研究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已经报道的溶血毒素的化学结构,共分为五类,即糖脂类(Glycolipids)、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长链多羟基多烯类(Long-chain polyenes)、聚醚类(Polyethers)以及卟啉类(Porphyrins)化合物,为深入研究溶血毒素性质提供依据。
杨琳刘磊许道艳李冬梅刘仁沿梁玉波
关键词:溶血毒素化学结构海洋微藻赤潮
我国近海有毒微藻及其毒素的分布危害和风险评估被引量:22
2016年
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 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以及扇贝毒素的鳍藻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产生虾夷扇贝毒素的三种甲藻在北黄海常年存在。我国多种贝类中已发现麻痹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扇贝毒素、虾夷扇贝毒素和环亚胺毒素等多种微藻毒素。本文较系统的归纳综述了我国有害赤潮、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产生的藻毒素结构;我国双壳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存在的微藻毒素的种类结构;首次利用风险商值法研究评估了我国贝类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只有春季来自福建的2个样品具有食用风险;但大连海区的贝类样品、评估值全都接近安全限值,可能表明具有某种区域性风险;在春末夏初,大窑湾的贻贝风险最大,其次是扇贝,牡蛎的风险最小;不同的贝器官,富集藻毒素的能力差别大,消化腺中的藻毒素含量远高于其它器官,不同的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中毒风险。总体上,我国沿海常见种双壳贝类的麻痹性贝毒和虾夷扇贝毒素食用风险低。
刘仁沿刘磊梁玉波于姬许道艳韦宁杨琳郭皓
关键词:有害赤潮藻毒素贝类风险评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