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素琴

作品数:9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主题

  • 3篇中国古典
  • 3篇古典
  • 3篇词作
  • 2篇文论
  • 2篇词学
  • 1篇代文
  • 1篇音调
  • 1篇中词
  • 1篇中国古代文论
  • 1篇中国古典词学
  • 1篇中国文论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观
  • 1篇诗词
  • 1篇通论
  • 1篇批评观
  • 1篇气论
  • 1篇清词
  • 1篇文道
  • 1篇文学

机构

  • 9篇南昌大学
  • 3篇浙江海洋学院

作者

  • 9篇汪素琴
  • 6篇胡建次

传媒

  • 3篇上饶师范学院...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老区建设
  • 1篇南昌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赵尊岳词作艺术创作观探论被引量:1
2014年
赵尊岳的词作艺术创作观以对词心、词情、词笔的阐说为核心而展开。他以"词心"为词体创作的内在本源,以"词情"为词体美感的生发之本,以"词笔"为词体美韵的呈现形式,认为三者相辅相成,一同成为词的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系统,始终推动与建构着词作艺术呈现的全过程。
胡建次汪素琴
关键词:词心
中国古典词学中诗词体性之辨的承衍
2012年
我国古典词学中诗词体性之辨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偏于辨分诗词体性之异论的承衍,二是偏于辨说诗词体性之通论的承衍。上述两条线索从不同的维面上展开了诗词体性之论,为后人全面深入地认识词作体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辨识。
胡建次汪素琴
关键词:古典词学
承继与开拓——评《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
2013年
胡建次、邱美琼《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虽然此书与《中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承传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年6月)一书同为作者从事中国文论“承传”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但自涉足文论“承传”研究领域以来,作者首先投入的是对此书的写作,其历时7年多,呕心沥血,反复增补,终于付梓。
汪素琴
赵尊岳词作艺术审美观探论
2015年
赵尊岳词作艺术审美观主要包括对"神味""风度""重、拙、大"等审美范畴的阐释。其中,"神味"是其词作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风度"是其词作审美风格的独特显现,"重、拙、大"是其词作艺术品格的重要尺度。上述几个范畴相互联系、相互映照,共同铺陈出较为完整的词作审美观念体系,在传统词学史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汪素琴胡建次
关键词:风度
中国近现代词学中词气论的承衍
2012年
我国近现代词学中词气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气审美特征与要求之论的承衍;二是词气呈现与创作因素关系之论的承衍;三是"气"作为词作审美本质因素标树之论的承衍。其中,在第一个维面,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词气潜伏流贯与运转自如论的承衍;二是反对有书本迂腐之气论的承衍。在第二个维面,也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词作用笔与行气关系论的承衍;二是词人性情与词气关系论的承衍。上述三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主体上展开了传统词学中词气论的内涵,勾画出近现代词学对"气"审美范畴承衍阐说的轨迹。
胡建次汪素琴
关键词:近现代词气论
赵尊岳词作批评观探论
2016年
赵尊岳对不同历史时期词作都有总体性观照与评价。他对南北宋词之争予以深刻反思,对明词"衰微"与"承衍"予以多元思考,对清词中兴之论予以具体分析。他提出"无两宋之别"的观点,指出明词衰微的显像背后蕴含着承衍的实质,道出清词中兴亦须细致辨析把握。赵尊岳的词作批评观,体现出时代性、辩证性与融通性的特征,在传统词学史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胡建次汪素琴
我国古典词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收获——评胡建次《中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承传研究》
2012年
胡建次新著《中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承传研究》已于2011年6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编,作者立足于中国古典词学从古代向现代演变的学理背景,从接受学角度考察词学理论批评自身的承传情况,通过对古典词学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及批评体式等承传的细致清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构成的立体图画。本书无论是在浩瀚的古代文论研究还是在古典词学研究中,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官能享受”。一、内容上的“厚重感”首先,这种“厚重感”体现在选题的学术意义上。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本书是他在“‘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旨在从分体文论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对我国古代文论承传的研究,从一个维面继续拓展、充实与深化、完善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从而进一步推进古代文论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在章培恒先生等人的倡导下,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界着力探讨的课题。章先生提出,无论是探究中国文学的整体演化趋势,还是阐明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象,包括具体的作家作品,都需要贯通中国古今文学的研究。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认同。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承传、转型研究便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被提上了议程。其中,古代文论的转型论题研究的较为广泛,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此,相比较而言,发生研究与承传研究则显得相对沉寂。在这样一种学术背景下,胡建次兢兢业业于承传研究,相继出版《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与《中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承传研究》,为“中国文论古今演变研究”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无疑,这一笔是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之论的积极回应,一定意义上,也可视为对“中国文论失语症”之论�
汪素琴
关键词:古典文学发展
中国古典词源“倚声”论的承传
2011年
我国古典词源"倚声"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侧重从音调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的承传,二是侧重从体制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的承传。上述两条线索相承相生,共构出古典词源"倚声"之论的主体论说空间。
胡建次汪素琴
浅论中国文论“文道之辨”的意义循环被引量:1
2011年
"文道"关系是中国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因"文"与"道"具体内涵的变化,大致可将其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文道同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指先秦时期;文道分离阶段,该阶段历经两汉至唐宋,每一时期都有其自身特点;文道融合阶段,明清乃至近代均属此阶段。
汪素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