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文斌

作品数:11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电子电信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双金属
  • 3篇双金属复合管
  • 3篇绕弯
  • 3篇金属复合
  • 3篇复合管
  • 2篇有限元
  • 2篇散热
  • 2篇散热器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气液分离
  • 2篇强化传热
  • 2篇绕弯成形
  • 2篇传热
  • 2篇值模拟
  • 1篇多工序
  • 1篇多孔
  • 1篇多孔材料
  • 1篇多孔介质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有限元模拟

机构

  • 10篇江苏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中捷精工...

作者

  • 11篇涂文斌
  • 9篇王匀
  • 5篇朱英霞
  • 2篇汤勇
  • 2篇陈立宇
  • 1篇许桢英
  • 1篇郭渊

传媒

  • 2篇照明工程学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锻压技术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工具技术
  • 1篇航空制造技术
  • 1篇塑性工程学报
  • 1篇科技风
  • 1篇中国材料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控技术教学改革浅谈被引量:1
2019年
数控技术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不同于一般选修专业课程,既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在该课程中重要程度远高于其他同类课程,实践环节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理论教学也不容易忽视,否则学生对背后的原理,运行规律难以理解,对实践的各种操作一知半解。本文对当前教学现状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各种教学模式优劣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场景式教学模式。
涂文斌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多孔气液分离强化传热结构单相流中传热性能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对金属多孔气液分离强化传热结构单相流中传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粉末颗粒形状、粉末颗粒大小对传热性能的影响。测试样品分别为采用五组不同参数粉末颗粒进行烧制,其中2组为球状粉末样品(颗粒大小为75~100μm,100~125μm),3组枝状粉末样品(颗粒大小为<25μm,100~125μm,>150μm)。水作为工作介质。样品雷诺数测试范围为3654~14617。研究结果表明,粉末颗粒大小对传热性能有重要影响,对于枝状粉末颗粒样品,粉末颗粒尺寸为100~125μm样品换热性能最好;粉末颗粒形状对传热也有较大影响,同枝状粉末颗粒样品相比,球形粉末颗粒样品传热系更高,但产生的流动阻力也高,综合换热性能,球形粉末不如枝状粉末。
涂文斌王匀朱英霞汤勇
关键词:多孔材料强化传热
气液分离强化传热多孔结构毛细上升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气液分离强化传热多孔结构,由于气体、液体在多孔壁面有着不同的力学行为,使得气液两相在多孔壁面发生分离,气体不能进入多孔壁面结构,液体则能自由进入,从而形成气体始终沿管壁运动,液体则在管中心流动这一高效传热流态。多孔壁面的毛细力对气液分离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一种新颖的毛细力测试方法——红外热像测试法测试了多孔强化结构的毛细力。研究发现,多孔结构的毛细力与使用的粉末材料形状、颗粒尺寸及填充孔隙率有关。其中对毛细力影响最大的是粉末颗粒形状,颗粒尺寸次之,孔隙率最弱。
涂文斌王匀汤勇
关键词:毛细力多孔介质传热红外热像
表面微织构改善摩擦性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6年
机械表界面行为和摩擦学密切相关,利用先进手段对摩擦副的表界面进行改性、改形和调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表面微织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接触对表面摩擦特性。本文基于微织构的研究背景,论述了表面微织构加工方法、几何参数及其对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微织构的减摩机理和应用,提出了后续的发展方向。
曾亚维陈立宇杨夏明涂文斌王匀
关键词:摩擦学特性
高辐射阵列式LED水冷散热器的优化设计与实验被引量:5
2019年
紫外固化机常采用阵列式UV-LED的模组以获得高辐射高密度能量,高能量对散热器优化设计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了四种不同翅片数量的槽道式散热板的设计,结果发现:增加流量和翅片数量可以有效降低散热板表面温度,而且表面温度更加均匀,芯片极限温差缩小至4.38℃,但是会导致散热器进出口压差急剧增大;九翅片的压差比七翅片的增加了1 029 Pa,而极限温差仅下降了0.5℃,所以应综合考虑实际固化效果来合理选择翅片数量和流量。七翅片式散热板的验证实验表明:所测温度与仿真结果误差为3.5%,证实了仿真的正确性,对高辐射阵列式LED水冷散热器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王匀唐书浩涂文斌俞乐
关键词:水冷散热器LED数值模拟
复合固体润滑技术改善物体表面摩擦性能的研究
2017年
描述了表面微造型技术方法,阐述了复合固体润滑的摩擦性能研究以及固体润滑剂的填充方法,最后提出了复合固体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曾亚维陈立宇杨夏明涂文斌王匀
关键词:固体润滑
基于起皱发生的铜钛双金属复合管小半径绕弯成形极限研究
2023年
为了得到成形质量优良、小相对弯曲半径(R/D_(2)≤2,D_(2)是覆管外径)的铜钛双金属复合管,基于ABAQUS/Explicit有限元平台,建立了铜钛双金属复合管绕弯-回弹有限元模型,对铜钛双金属复合管小半径绕弯成形的起皱极限进行有限元模拟和分析。即在刚性芯模、不同芯头个数填充下,得到防止复合管起皱发生的最小相对弯曲半径(R/D_(2))_(min)。结果表明,基、覆管填充区的截面畸变率(φ)均明显小于非填充区,且填充区的φ随R/D_(2)减小略有增大,非填充区的φ随R/D_(2)减小而明显增大,这表明非填充区的截面起皱趋势明显高于填充区;R/D_(2)=1.76为起皱发生的分界线,当R/D_(2)=1.76时,1个芯头填充不满足复合管成形质量的要求;2个和3个芯头填充满足成形质量要求,且2个芯头填充效果较3个芯头好;当R/D_(2)=1.32时,3种填充条件都会出现起皱,不满足成形质量要求。为了确定最小相对弯曲半径,进一步分析了2个芯头填充、R/D_(2)=1.71和R/D_(2)=1.74时复合管的起皱情况,发现起皱个数N=1,φ_(max)均超过5%,不满足成形精度要求。综上,铜钛双金属复合管的成形极限为2个芯头填充、(R/D_(2))_(min)=1.76。
万苗苗朱英霞陈蓉涂文斌
关键词:双金属复合管绕弯成形起皱有限元分析
基于热管风冷的大功率UV-LED固化灯散热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应用于油墨固化领域的UV固化灯常采用密集阵列排布的UV-LED模组作为高辐射高能量的光源,而高能量的UV固化灯对其散热器的结构设计提出很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验,提出一种基于强制风冷的热管式散热器,通过理论计算证明该散热器结构的可行性,研究了300~1500 W功率下基板温度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抽风量与散热片数量下热源基板温度变化情况,得出抽风量7 m^3/min、散热片数量为35片时散热效果最佳。实验所测结果与仿真结果误差为4%,证实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对大功率UV固化灯风冷散热器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王匀俞乐涂文斌许桢英
关键词:UV-LED热管风冷散热器数值模拟
5754铝合金阶梯形圆筒件多工序冲压模拟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优化5754铝合金阶梯形圆筒件的多工序冲压,对比分析了第1次拉伸-第2次拉伸-拉伸翻边-整形(冲压工艺A)和第1次拉伸-第2次拉伸-翻边整形(冲压工艺B)两种多工序冲压工艺的成形质量,建立了5754铝合金阶梯形圆筒件冲压-回弹全过程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冲压工艺A存在翻边圆角小、工序过于繁琐等缺陷,在拉伸翻边和整形工序中的变形超过了材料的伸长率,导致翻边区域易发生开裂。在冲压工艺B的第2次拉伸过程中,筒壁上部改为斜凸缘,减小了翻边整形的变形程度和开裂风险,提高了成形质量,但是需要增加切边工序。通过对比分析冲压工艺A和冲压工艺B可得:在冲压工艺A的第2次拉伸和拉伸翻边过程中的筒壁锥度均发生了大变形,导致开裂。冲压工艺B的第2次拉伸过程避免了筒壁部分的大变形,提前将筒壁上部改为斜凸缘,为后续的翻边整形工序做了准备。冲压工艺B相较于冲压工艺A工序简单,整体变形程度小。因此,冲压工艺B的成形质量优于冲压工艺A。
程一峰朱英霞程华王匀涂文斌
关键词:开裂有限元模拟
不同试样对TA2/T2双金属复合管绕弯成形回弹模拟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为了准确地模拟TA2/T2双金属复合管的绕弯成形过程,分别采用4组试样进行了单向拉伸实验,即:管弧形试样、单层圆管试样、板料试样和双金属复合圆管试样,并建立了基于4组试样的TA2/T2双金属复合管的材料本构模型。为对比4组试样的材料本构模型的精确性,建立了TA2/T2双金属复合管绕弯-回弹全过程的反向验证有限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4组试样的塑性应力-塑性应变曲线均可采用σ=B(ε0+ε)^n幂指数函数来描述。采用单层圆管试样的材料本构模型预测的回弹角最接近实验结果,且结果可靠,平均误差为5.30%,最大误差为9.63%;采用管弧形试样和板料试样的材料本构模型预测回弹角,平均误差分别为14.32%和15.42%,最大误差分别为19.46%和22.51%;采用双金属复合圆管试样获得的材料本构模型预测的回弹角的精度最低。因此,单层圆管试样的本构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复合管绕弯成形过程的材料状态。另外,回弹角随覆管和基管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覆管和基管应变硬化指数的增大而减小,随覆管和基管强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朱英霞施伟涂文斌郭渊王匀
关键词:绕弯成形回弹本构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