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硬化
  • 3篇食管
  • 3篇肝硬化患者
  • 2篇血清
  • 2篇诊治
  • 2篇食管炎
  • 2篇反流
  • 2篇反流性
  • 2篇反流性食管炎
  • 2篇肝病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1篇代偿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淤积
  • 1篇胆汁淤积性
  • 1篇胆汁淤积性黄...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血管

机构

  • 9篇郧阳医学院
  • 2篇东风公司总医...

作者

  • 11篇王子强
  • 10篇徐章
  • 8篇胡阳黔
  • 7篇黄晓东
  • 4篇于云鹤
  • 3篇卞旭鹏
  • 2篇程范军
  • 2篇张兵
  • 1篇南丽艳
  • 1篇程范军
  • 1篇李春华
  • 1篇李金范
  • 1篇李树人
  • 1篇贾国凤
  • 1篇杜亚平
  • 1篇姜红梅

传媒

  • 4篇世界今日医学...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2篇2003
  • 2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性脊髓病1例
2001年
男,58yr,退休工人。20a前曾患“肝炎”。10a来反复出现腹胀、乏力、纳差。近0.5a来每于进食高蛋白饮食后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多次住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慢性肝性脑病”。于1999-05-28又因肝性脑病发作再次入院。
胡阳黔王子强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肝性脑病肝功能失代偿纳差乏力
pH电极位置对反流性食管炎酸监测的影响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探讨 pH电极位置对反流性食管炎酸度监测的影响。方法 60例反流性食管炎随机分为对照 (C)组和试验 (T)组。 C组 30例用测压法将 pH电极置于下食管括约肌 (LES)上缘 5cm处; T组 30例用 pH梯度法将电极放于胃食管连接处 (GEJ)上方 5cm处。连续 24h pH监测。 结果 C与 T组前鼻孔至 GEJ平均距离 (46.2± 4.1cm与 46.5± 4.5cm)无明显差异 (P=0.8)。两组 GEJ平均距离 (46.3± 4.3cm)比 C组前鼻孔至 LES上缘平均距离 (43.3± 3.1cm)低 3.0cm(P=0.0003)。食管酸监测的 pH<4总百分时间和总计分在 T组 (8.5和 45.5)和 T组中 GEJ>LES上缘± 3cm范围者 (10.0和 99.3),较 C组 (4.8和 26.3)均有明显增高 (P均 <0.01),而 T组中 GEJ≤ LES上缘± 3cm范围者 (7.1和 39.4)则无明显差异 (P均 >0.05)结论因 GEJ常比 LES上缘偏低,故以 GEJ安放电极 (尤其是 GEJ>LES上缘± 3cm范围者 )对反流性食管炎行 pH监测时,这可能会扩大酸监测结果。
徐章王子强于云鹤黄晓东程范军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下食管括约肌胃食管连接处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患者的高氨血症
2002年
王子强黄晓东徐章
关键词:动物实验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硬化高氨血症
优降糖致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2例
2001年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和代射的主要器官,又是机体免疫的重要脏器之一,因而药物性肝病较为多见,而由优降糖所致之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却甚少,笔者曾遇2例特予报道。
王子强徐章卞旭鹏
关键词:肝内胆汁淤积优降糖黄疸药物性肝病脏器机体免疫
pH电极位置对反流性食管炎酸监测的影响
2000年
为探讨pH电极位置对反流性食管炎酸监测的影响,将60例反流性食管炎随机分为对照(C)组和试验(T)组。 C组 30例用测压法将 pH电极置于下食管括约肌(LES)上缘 5 cm处;T组 30例用 pH梯度法将电极放于胃食管连接处(GEJ)上方 5 cm处。连续 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C与T组前鼻孔至GEJ平均距离分别为(46. 2±4.1) cm与(46. 5±4. 5) cm,两者无明显差异(P=0. 8)。两组前鼻孔至GEJ平均距离(46. 3±4. 3) cm比 C组前鼻孔至LES上缘平均距离(43. 3±3. 1) cm低 3. 0 cm(P=0. 0003)。食管酸监测的 pH<4,总百分时间和总计分在T组(8.5和 45. 5)和T组中GEJ>LES上缘+3 cm和<-3cm范围者(10. 0和 99. 3)较C组(4. 8和 26. 3)均有明显增高, P均<0. 01),而T组中GEJ≤LES上缘+3 cm和≥-3 cm范围者(7. 1和 39. 4)则无明显差异( P均>0. 05)。研究结果表明,因 GEJ常比 LES上缘偏低,故以 GEJ安放电极(尤其是GEJ>LES上缘 + 3cm或<- 3cm范围者)对反流性食管炎行
徐章王子强于云鹤胡阳黔黄晓东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结果分析
2002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参数与肝硬化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美国产雅培CD - 170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 32 1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各项参数均显著异常 ,特别是红细胞参数血红蛋白 (Hb)、红细胞计数 (RBC)、红细胞压积 (HCT)、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改变与肝功能损害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逐渐加重 ,Hb、RBC、HCT逐渐下降 ,RDW逐渐上升 (P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其外周血细胞参数可间接反映肝硬化患者之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胡阳黔王子强徐章
关键词:肝硬化外周血血细胞肝功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清纤维化指标与慢性肝病的关系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6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和PCⅢ水平,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析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与肝组织分级和分期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A、LN和PCⅢ水平随慢性肝病的进展均逐渐升高,在慢性重度肝炎和肝硬化时达高峰,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A、LN和PCⅢ水平可作为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徐章杜亚平胡阳黔黄晓东姜红梅王子强贾国凤李金范李树人张兵
关键词:慢性肝病透明质酸层粘蛋白肝硬化血清
肝硬化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变化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了解肝硬化(LC)患者血清叶酸(FA)、维生素B12(B12)变化及其与LC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以41例LC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血清FA、B12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并观察部分LC患者骨髓及外周血 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LC患者85.4%(35/41)存在FA缺乏,68.3%(28/41)存在不同程度贫血。LC组血清FA为2.14nmol·L^-1±1.2nmol·L^-1。对照组血清FA为4.49nmol·L^-1±0.5nmol·L^-1,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LC患者中贫血组血清FA2.34nmol·L^-1±1.0nmol·L^-1,无贫血组血清FA3.09nmol·L^-1±1.8nmol·L^-1,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贫血组Hb与血清FA含量也无相关性(r=0.161877,P>0.05)。RDW(%)LC组17.3±3.1,对照组13.78±0.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01)。MCV、MCH、MCHC两组(LC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RDW与血清FA无明显相关性(r=0.37363,P>0.05)。LC患者46.3%(19/41)存在不同程度B12增高,LC组378.6pmol·L^-1±92.8pmol·L^-1。对照组302.5pmol·L^-1±35.5lmaol·L^-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骨髓及外周血细胞观察无典型巨幼变。结论 ①LC患者存在FA、B12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FA缺乏和B12增高;②LC患者贫血与FA缺乏无明显相关,其骨髓与外周血象无典型巨幼变,提示LC患者贫血为复合性因素所致。
王子强胡阳黔徐章程范军张兵黄晓东
关键词:LC血清FARDW
血管造影和栓塞术对Dieulafoy病出血的诊治被引量:6
2003年
Dieulafoy病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出血性疾病。我们对我院近7年间诊断的3例Dieulafny病出血患者行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 1.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2-62岁。均因突发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伴不同程度休克入院。
徐章卞旭鹏李春华胡阳黔黄晓东王子强
关键词:血管造影栓塞术DIEULAFOY病消化道出血
消化性溃疡109例穿孔前诊治状况调查
2001年
随着H2受体拮抗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PPI)及有效的抗Hp方案的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PU)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有显著的下降,但PU穿孔仍屡见不鲜。为探究其原因,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1999收治的109例PU穿孔患者临床资料,现将其穿孔前的诊治状况报告如下。
于云鹤胡阳黔徐章王子强
关键词:穿孔消化性溃疡PUH2受体拮抗剂复发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