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红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气象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地面气象
  • 1篇地面气象要素
  • 1篇地形
  • 1篇东南
  • 1篇预警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气象特征
  • 1篇气象要素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东南...
  • 1篇微气象
  • 1篇微气象特征
  • 1篇南缘
  • 1篇近地
  • 1篇近地层
  • 1篇观测数据
  • 1篇复杂地形

机构

  • 4篇大理国家气候...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4篇赵晓红
  • 3篇付志嘉
  • 2篇刘劲松
  • 2篇徐安伦
  • 2篇孙绩华
  • 1篇李建
  • 1篇杨艳军
  • 1篇王晓滨
  • 1篇杨澄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水文海洋...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不同观测系统的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2007~2008年大理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PBL)、两套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系统与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观测得到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和评估。通过分析几套系统地温、辐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要素的变化一致性、对比差值、粗差率和风向相符率,探讨几套观测系统数据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几套系统数据变化一致性较好,地温、气温和相对湿度差值较小,其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业务使用;风速和风向有待进一步校准验证,原观测数据仍可使用;辐射、气压观测值差别较大,在使用数据时还需商榷和订正。因下垫面探测环境不同、观测仪器原理不同、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采集方式不同、观测仪器安装不标准、观测系统运行不稳定、故障率高、缺失数据多是造成对比观测差异的主要原因。
杨艳军付志嘉王晓滨赵晓红
关键词:观测数据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m高度处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他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形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及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约在20:00出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是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则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徐安伦李建孙绩华刘劲松赵晓红
关键词:微气象
洱海盆地水面与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比较被引量:16
2011年
依据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在洱海湖中建立的自动观测系统以及大理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8至2009年的风、温、湿、压、降水要素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受局地复杂地形和洱海的影响,洱海盆地近地层常年存在湖陆风、山谷风、峡谷风三者叠加效应引起的局地环流。水面盛行风向白天以东南风为主,夜间以东南风和西西南风为主,而地面白天以东东南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西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小,水面为2.9m/s,地面为2.4m/s。水面年平均气温为16.8℃,而地面为16.0℃。两观测点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水面气温、相对湿度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时间均比地面晚。全年降水多集中在5—10月。
徐安伦赵晓红付志嘉刘劲松孙绩华
关键词:气象要素日变化
青藏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冬季大风诊断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大风形成的物理条件有一定认识,利用NCEP资料和WPR、PBL等非常规资料,以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代表站,选取近年大理的5个大风个例,对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的冬季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东南侧大风环流背景具有相似性,15°N附近的低纬地区有多个高压系统出现,35°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有长波或者低压槽活动;高原东南侧大风的发生受垂直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垂直运动对高空动量的牵引作用;高原东南侧大风有低空急流的背景,低空急流的向下传输受低层风场的旋转影响;感热向下传输和潜热释放给大风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热力条件;WPR探测高度和信噪比强度可以作为大风预警的定性指标之一,并且当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反位相变化时,可对大风天气进行预警指导。
杨澄付志嘉付志嘉
关键词:大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