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碳纤维
  • 2篇弯折
  • 2篇活结
  • 2篇高性能碳纤维
  • 2篇工艺性
  • 2篇工艺性能
  • 2篇幅宽
  • 2篇复合材料
  • 2篇复合材
  • 1篇单向复合材料
  • 1篇电化学处理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应力
  • 1篇应力传递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粘附
  • 1篇上浆剂
  • 1篇树脂
  • 1篇树脂基

机构

  • 8篇航天材料及工...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8篇潘月秀
  • 8篇朱世鹏
  • 8篇高建丽
  • 7篇杨云华
  • 5篇冯志海
  • 1篇祁国成
  • 1篇张博明
  • 1篇张灏
  • 1篇宋轶军
  • 1篇韩大为
  • 1篇于雅琳

传媒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玻璃钢/复合...
  • 1篇高科技纤维与...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通过环氧树脂体系和工业级36~60K大丝束碳纤维复合而成,环氧树脂体系按质量份包括:环氧树脂100份、固化剂30~60份、热塑性树脂粉末5~30份和促进剂0...
朱世鹏杨云华冯志海高建丽李龙潘月秀
文献传递
电化学处理国产高强型碳纤维的表界面性能研究
本文采用电化学氧化方法对国产高强型碳纤维进行连续表面处理,并利用SEM、拉曼光谱、XP)、表面粗糙度、表面能及微脱粘等测试方法对国产高强型碳纤维的表面及界面性能进行表征分析。试验结果发现:随电化学氧化强度增大,国产高强型...
朱世鹏潘月秀杨云华高建丽郭丽君
文献传递
一种碳纤维弯折应用工艺性能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弯折应用工艺性能的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取一束碳纤维,量取碳纤维的初始幅宽;步骤2,将所述碳纤维缠绕等距离固定的光滑圆柱,依次打不少于10个相同直径的活结圈;步骤3,将圆柱自活结圈中抽出,固定碳纤...
朱世鹏杨云华冯志海高建丽潘月秀李龙
基于三维载荷传递机制的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的多尺度模型被引量:2
2015年
首先建立了单向复合材料代表性体积单元(RVE)载荷传递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阐述了载荷传递系数和载荷传递无效长度的计算方法。其次,基于单丝拉伸强度Weibull分布,引入Monte-Carlo概率随机数,建立了渐进损伤分析和强度预报的解析模型。再次,测量了东丽T700S和T800H以及国产GCT700和GCT800等四种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并通过拟合得到Weibull函数,作为力学模型输入;为验证模型有效性,用热压罐成型工艺制造了与碳纤维分别对应的四种单向复合材料,并测量其纵向拉伸强度。最后,模拟了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渐进损伤过程,并对四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的预报值和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多尺度力学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单向复合材料损伤过程和拉伸强度。
潘月秀于雅琳朱世鹏祁国成张博明高建丽
关键词:碳纤维应力传递有限元分析力学测试
一种碳纤维弯折应用工艺性能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弯折应用工艺性能的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取一束碳纤维,量取碳纤维的初始幅宽;步骤2,将所述碳纤维缠绕等距离固定的光滑圆柱,依次打不少于10个相同直径的活结圈;步骤3,将圆柱自活结圈中抽出,固定碳纤...
朱世鹏杨云华冯志海高建丽潘月秀李龙
文献传递
炭纤维上浆剂对浮沉法体密度测试的影响
2019年
对上浆剂去除前后的炭纤维进行了体密度、上浆剂含量和微观形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未除浆样品在浮沉法体密度测试时分层,上层样品絮集严重,上浆剂在纤维表面堆积明显,含量约为2.17%;下层样品轻微絮集。采用丙酮萃取法除浆,测得上浆剂含量为1.20%,除浆样品在浮沉法体密度测试时依然分层,上层样品轻微絮集,有少量上浆剂堆积,下层样品分散均匀。采用450℃热解法除浆,测得上浆剂含量为1.53%,除浆样品在密度液中分散均匀,表面无上浆剂堆积。扫描电镜观察及理论分析表明,炭纤维表面上浆剂残留及不均匀分布引起样品密度不均一,是导致浮沉法体密度测试分层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浆剂去除越充分,体密度测试结果准确性越高;比较而言,高温热解是去除炭纤维表面上浆剂的更有效方式。
潘月秀方圆韩大为宋轶军李龙高建丽朱世鹏杨云华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密度表征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分别采用浮沉法和密度梯度柱法对国内外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密度进行对比测试研究,测试结果发现密度梯度柱法测试精度高,稳定性更好。内部孔洞结构的沥青基碳纤维,其浮沉法与密度梯度柱法测试结果差异性明显高于内部基本致密的碳纤维。对密度梯度柱法测试条件进行优化,选取合适的试样长度(5 mm)和平衡时间(4 h),可测得较准确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密度,更能有效指导纤维研制与应用。
朱世鹏杨云华冯志海潘月秀张灏高建丽
一种碳纤维集束性测试装置及测试、评价方法
一种碳纤维集束性测试装置及测试、评价方法,装置包括测试操作平台、样品固定装置、样品展开工具;所述测试操作平台表面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均设置刻度,所述样品固定装置的表面材料为能够根据外力的施加或撤销产生伸缩的弹性材料,该弹性...
潘月秀冯志海杨云华朱世鹏李龙高建丽马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