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娜 作品数:14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化学工程 更多>>
石墨烯对牙髓干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细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石墨烯对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stemcells,DPSCs)增殖、迁移及细胞形态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粉末,配制成0.5 mg/mL的石墨烯分散液。拉曼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对石墨烯进行结构表征及表面形态的观察。体外分离并培养DPSCs,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1、5、10、20、50、100μg/mL)的石墨烯分散液对DPSCs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石墨烯对于DPSCs的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石墨烯对DPSCs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0μg/mL)相比,72 h内仅100μg/mL石墨烯分散液组在72 h对DPS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其余各组对DPSCs的增殖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10μg/mL及20μg/mL的石墨烯分散液可促进DPSCs的迁移(P<0.05);20μg/mL的石墨烯分散液培养3 d后,DPSCs可见粗大且有序排列的细胞骨架结构,细胞铺展面积与对照组(0μg/mL)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部分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形态特点。结论适宜浓度的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学理想的材料。 孙靖宣 李艳萍 潘爽 何丽娜 孙翔宇 张爽 牛玉梅关键词:石墨烯 原子力显微镜 牙髓干细胞 细胞增殖 甲钴胺对牙髓干细胞体外成神经向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甲钴胺对兔牙髓干细胞体外成神经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无菌环境下取出兔牙髓组织,分离培养兔牙髓干细胞。分别以25、50、100 mg/L的甲钴胺处理3 d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的表达。选取100 mg/L的甲钴胺进行神经诱导,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丝H(NF-H)和S100的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甲钴胺处理3 d后均可促进兔牙髓干细胞Nestin的表达,且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100 mg/L甲钴胺组Nestin蛋白表达量高于50 mg/L甲钴胺组和25 mg/L甲钴胺组[(0.959±0.008)比(0.862±0.019)、(0.689±0.031)](P<0.05)。神经诱导实验显示,100 mg/L甲钴胺能促进兔牙髓干细胞NF-H和S100的表达,甲钴胺+神经诱导液组NF-H和S100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单纯诱导液组[(0.939±0.021)比(0.710±0.030)、(0.867±0.015)比(0.761±0.018)](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100 mg/L的甲钴胺诱导后牙髓干细胞NF-H和S100呈阳性表达。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经过100 mg/L甲钴胺处理3 d后细胞排列呈以矿化结节为中心的火山口样、漩涡状,局部聚集成灶,矿化结节数多于对照组[(2.41±0.14)个比(0.82±0.11)个](P<0.05)。结论甲钴胺在体外能够促进兔牙髓干细胞的成神经向分化,可为临床上应用甲钴胺及牙髓干细胞治疗面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吴作栋 潘爽 李艳萍 何丽娜 张维甲 牛玉梅关键词:甲钴胺 牙髓干细胞 面神经损伤 整合素α6对hDPSCs增殖和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整合素α6(integrin alpha 6)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增殖和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并培养hDPSCs,构建整合素α6沉默慢病毒,感染hDPSCs,分为阴性对照组(shMock)和整合素α6沉默组(shITGA6)。采用噻唑蓝(MTT)法及对增殖标志物Ki-67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整合素α6对hDPSCs增殖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矿化相关蛋白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和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的表达以及茜素红染色检测整合素α6对h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和矿化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沉默组hDPSCs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沉默组Ki-67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01)。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沉默组ALP染色明显加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沉默组DSPP和DMP-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沉默组染色矿化结节明显增多。结论:整合素α6可以促进hDPSCs的增殖,抑制其成牙本质向分化。 殷晓薇 张爽 邓皓天 何丽娜 李艳萍 张巍巍 潘爽 牛玉梅关键词:整合素Α6 人牙髓干细胞 增殖 氯化锶与生物活性玻璃协同作用对牙本质再矿化的体外研究 2024年 目的体外研究氯化锶与生物活性玻璃协同作用对牙本质再矿化的影响。方法选择44颗人离体上颌第三磨牙,制备牙本质敏感模型(32个方形+12个类圆形),随机分为四组进行不同处理(n=11),分别为对照组(蒸馏水)、氯化锶组、生物活性玻璃组、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组。7天后,类圆形样本用X射线衍射(XRD)对再矿化物进行定性分析;方形样本每组取4个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及纵断面牙本质小管封闭情况、X射线能谱(EDX)分析再矿化物的主要元素组成及钙磷比;每组剩余4个方形样本经6%柠檬酸酸蚀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及纵断面牙本质小管封闭情况以评估再矿化物的耐酸性。结果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以及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组牙本质小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封闭,其中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组牙本质小管封闭率(90.72%)显著高于生物活性玻璃组(80.71%)及氯化锶组(55.38%),除对照组外,各组牙本质小管内均可见再矿化物。酸处理后各组牙本质小管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封闭率下降,其中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组及生物活性玻璃组牙本质小管封闭率分别为66.67%、58.66%,高于氯化锶组(41.58%),除对照组外,各组牙本质小管内仍可见再矿化物。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各组检测出的主要元素为钙、磷、氧,氯化锶组及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组中还有锶,各组间钙磷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氯化锶及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组再矿化物均出现锶羟基磷灰石及羟基磷灰石特征性衍射峰,生物活性玻璃组再矿化物出现羟基磷灰石特征性衍射峰。结论氯化锶与生物活性玻璃协同作用显著提高牙本质小管封闭率,所形成再矿化物的主要元素组成及钙磷比与天然牙本质相似;氯化锶+生物活性玻璃组及生物活性玻璃组对酸的抵抗力相同,且优于氯化锶组。 牛宇庭 何丽娜 李艳萍 朱昊 陈佳媛 陈佳欣 张琳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 氯化锶 钙磷比 耐酸性 牙髓干细胞在牙髓牙本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8年 近年来,以牙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实现牙髓牙本质再生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从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以及共同的微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探索,试图寻找到更理想的方法将牙髓干细胞应用于牙髓牙本质再生。本文将概述牙髓干细胞在牙髓牙本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牛玉梅 何丽娜关键词:牙髓干细胞 不同再矿化处理对漂白后釉质表面形貌及钙磷比的影响 2022年 目的 探究不同再矿化处理对漂白后釉质表面形貌及钙磷比的影响。方法 制备牛牙釉质样本,漂白处理后,随机分为5组:去离子水(DW)组;2%氟化钠(NaF)组;10%原花青素(PC)组;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组;PC+CPP-ACP组。用色差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检测样本漂白前、漂白后即刻及再矿化1周的颜色、表面形貌、元素和粗糙度变化。结果 各组间色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再矿化后各组均可见程度不一的矿物质沉积,PC+CPP-ACP组沉积物更明显。能谱仪显示,漂白后釉质表面钙磷比降低,再矿化后均有升高,NaF及PC+CPP-ACP组更高(P<0.05)。原子力显微镜显示,再矿化后各组均可见沉积物且粗糙度降低(P<0.05),PC+CPP-ACP组沉积物更明显、粗糙度更小(P<0.05)。结论 PC和CPP-ACP均能促进漂白后釉质再矿化,联合作用效果更佳。PC和CPP-ACP没有影响漂白效果。 王婧婵 李艳萍 何丽娜 牛玉梅关键词:原花青素 再矿化 漂白 诺丽联合EDTA应用对牙本质机械性能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诺丽提取物溶液(Morinda citrifolia juice,MCJ)联合EDTA对牙本质机械性能的影响,评估MCJ作为根管冲洗液应用于根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1颗人单根前磨牙和36颗人第三磨牙,根据冲洗液不同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实验组:A组5.25%NaClO、B组6%MCJ、C组17%EDTA、D组5.25%NaClO-17%EDTA、E组6%MCJ-17%EDTA。随机取12颗人单根前磨牙,近远中向劈开,每个半根为一个样本,共24个样本。不同冲洗液浸泡后进行显微硬度测试;剩余的9颗人单根前磨牙,制备36个沙漏型牙本质样本块,浸泡后进行极限拉伸强度测试;36颗人第三磨牙截根后切割,冠部牙本质制备72个矩形牙本质本块,浸泡后每组随机取6个样本分别进行三点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测试。结果(1)根颈1/3区,B、E组牙本质显微硬度明显大于A组、C组和D组(P<0.05);根中1/3区,B组牙本质显微硬度明显大于A、C、D、E组(P<0.05);根尖1/3区,B、E组牙本质显微硬度明显大于A组牙本质显微硬度(P<0.05)。(2)B、D、E组牙本质极限抗拉强度明显高于A、C组(P<0.05)。(3)B组牙本质三点弯曲强度明显高于A、C组,E组牙本质三点弯曲强度明显高于D组(P<0.05)。(4)B、E组牙本质压缩强度明显高于A、D组(P<0.05)。结论诺丽对牙本质机械性能的影响小于5.25%NaClO;诺丽联合17%EDTA应用对牙本质机械性能的影响小于5.25%NaClO联合17%EDTA。 张岚 李艳萍 何丽娜 潘爽 王冉旭 牛玉梅关键词:根管冲洗 机械性能 2种自酸蚀粘接剂开封启用后的时间对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研究2种自酸蚀粘接剂开封启用后的时间对牙体与充填体间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方法:将80个离体磨牙从面制备制备4 mm×4 mm×4 mm洞窝,分2组(n=40),选用2种新的未开封的自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Universal(S组)和Xeno V+(X组),分别在开启即刻及启用后1、2、3个月时用于离体牙光固化复合树脂Z350粘接修复(n=10),通过亚甲基蓝染色法观察牙体与充填体间粘接界面的微渗漏。结果:①S组样本的微渗漏评分随着粘接剂开封启用后时间的延长有增大的趋势,启用后3个月与开启即刻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②X组样本的微渗漏评分随着粘接剂启用后时间的延长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③在粘接剂开启即刻及启用后1个月2个测试时间点,X组样本的微渗漏评分明显大于S组(P <0. 05)。结论:自酸蚀粘接剂开启后时间延长可增加牙体与充填体粘接界面的微渗漏,且影响程度与粘接剂的种类有关。 郑媛媛 刘会梅 李艳萍 潘爽 何丽娜 牛玉梅 张琳关键词:自酸蚀粘接剂 启用 粘接界面 微渗漏 不同粘接系统联合硅烷偶联剂对陈旧性复合树脂粘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不同粘接系统或联合硅烷偶联剂对陈旧性复合树脂粘接粘接强度和微渗漏的影响。方法:使用纳米型复合树脂制作树脂块,并储存在(37±1)℃的蒸馏水中2个月,表面经金刚砂车针打磨后,按表面处理方式不同分为5组:A:对照组(不进行化学处理);B: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Clearfil SE Bond,CSE组);C:硅烷偶联剂预处理+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硅烷+CSE组);D:通用型粘接系统(Single Bond Universal,SBU组);E:硅烷偶联剂预处理+通用型粘接系统(硅烷+SBU组)。上述表面处理后,使用新鲜树脂分别进行充填、固化。使用低速金刚石切割机分别沿两个垂直方向纵向片切样本,每组制备10个横截面积为1.0 mm2的试件条,进行微拉伸测试,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样本断裂模式。将粘接完成后的样本,通过亚甲基蓝染色法观察粘接界面的微渗漏。结果:实验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硅烷可以增大新旧树脂间粘接强度,且硅烷+SBU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最大(P<0.05)。体视显微镜下显示实验组样本断裂模式均以内聚断裂为主,对照组多为粘接界面断裂。实验组新旧树脂间微渗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个实验组新旧树脂间微渗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表面使用粘接剂或联合硅烷偶联剂均可显著提高陈旧性树脂与新鲜树脂之间的粘接强度,并降低新旧树脂间微渗漏;硅烷偶联剂联合通用型粘接剂修复效果更佳。 刘小雪 李艳萍 何丽娜 李季 戴鑫睿 牛玉梅关键词:粘接系统 硅烷偶联剂 微拉伸粘接强度 微渗漏 兔牙髓干细胞与雪旺细胞体外间接共培养对增殖和兔牙髓干细胞成神经向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体外间接共培养兔牙髓干细胞(rabbit dental pulp stems cells,rDPSCs)与兔雪旺细胞(rabbit Schwann cells,rSCs),研究两种细胞对彼此增殖的影响以及rSCs诱导rDPSCs神经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通过Transwell间接共培养系统构建rSCs/rDPSCs间接共培养体系,采用MTT法检测两种细胞对彼此增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olt检测S-100β和NF-H的表达,研究rSCs诱导rDPSCs神经向分化的可能性。结果:将rDPSCs与rSCs以1∶2比例间接共培养5 d时,rDPSCs能够促进rSCs的增殖(P<0.05),同时rSCs对rDPSCs的增殖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在与rSCs间接共培养7 d与14 d后,rDPSCs形态与神经细胞类似,并表达S-100β和NF-H,并且14 d时两种蛋白表达更高(P<0.01)。结论:将rDPSCs与rSCs间接共培养,5 d时rDPSCs与rSCs能显著促进彼此的增殖,且rSCs能诱导rDPSCs神经向分化。 张维甲 潘爽 李艳萍 何丽娜 吴作栋 牛玉梅关键词:细胞增殖